中国文化联盟网

漆明诗歌的表达 收藏
2016-03-25 14:58|中国文化联盟网 |
 意达真性的表达
 
  不管世界怎么变化,漆明始终恪守着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原则。漆明认为来自生活的往往是最新鲜的、原汁原味的、也是厚重有生气的。因为生活时刻在变化着,它不做任何的模仿和重复。漆明往往能够借助生活的现象灵动地表达情感,以期透过“形”与“象”的表象,直抵“真意”的终极,实现有“意味的形式”(贝尔语)的表达。然而,诗歌又离不开“形”与“象”,用灵动穿透意象、激活意象,这样才能摸到美的永恒“脚踵”。达到美感与情感、审美与意味的完美结合和对世界透彻的顿悟,创造“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高妙境界。
  他把来自底层的生活感受用自己的灵魂过滤加工,进而激发成诗。漆明的诗中总饱含着火热的激情、对生活的至真感悟、对生命意义的深入思考。他那些来自底层的诗歌有一种压抑的悲辛、挣扎着的向往、也有透彻的超脱。他在《生命中的慢车》中这样写道:“每一站停靠    每一站拥挤/搭上慢车注定要在等待中煎熬/正好可以看风景在窗外慢移/熟悉的植物有了不熟悉的身影/正好可以从容旁观同一扇门走出的人群/奔走在夜幕深处的匆迫/沉溺雨中的风物没入苍茫/天地如弥合的伤口隐隐疼在窗外//扁担    箩筐    大葱一下子全拥了上来/尖叫表述着找到位置的欣喜/脱掉鞋搭起腿你就是主人了/和那些刚上车的有了截然不同的姿态//是的    这一程你幸运可以坐着/看下一程同样的奔走和拥挤/再下一程该轮到你了”(《大地的高处》(组诗))。这首诗从生活纷乱的瞬间感悟到了人生生命过客的无奈和人性的自伤。他把人生浓缩在了这短暂的旅行中,相似的命运中不同的待人态度,成了生命万象难以回避的悲伤,营造了小诗歌的大意境。
  “曾经恨过的山/高大  世俗  封闭  固执/也幻想过老愚公/铲出一条血路//面对它  守着它/冲动随青春消逝殆尽/无法回避的压抑/时时疼痛在心//有时忘了它的存在/从纷繁人事中偶一转身/才发现自己成了/山的一部分”(《山》)这首诗从简单的物象中悟出了生活的道理,找到了生活的残酷面,他总能从生活中最真实的感受出发,从自己的生活入手,从自己的生命人生经验入手,解读世界对人性的伤害、对人生理想的消解。这些诗还有《我的生活和生存的地方》《寂寞的秦腔》《北方系列》等组诗,作者都想在生活的表象后抒写时代的精神风貌和个人的精神困惑,以达到表达时代情感的目的。
 
  
                          赋物性灵的表达
  
        漆明以情观物,所以诗中万物都带有强烈的感情烙印,作为一个诗歌作者,感情上不敢有丝毫的虚假和矫情表达。所以他的诗歌都是真情的凝聚和宣泄,万物都在诗歌的感情中高歌。在《响器》组诗中,通过各种“响器”,借物赋情,表达着自己对人生生活的态度。《在我认识的植物》(组诗)中,他或借物写情、或拟人抒发、或物我相互融合,达到了我和世界的精神契合。物在这里得到了应有的尊重和热爱,物和人是站在地球上的弟兄,生生灭灭、相互依存、赋情赋色,不可分割。人在这里不是万物的主宰,不是孤独的高级动物,而是在万物拥戴的制高点上,指挥着万物合唱。
  “我看着白杨/正放飞一群秋叶/在天空亮丽飞翔//白杨在风中观我/它不动    我走来走去/摇头摆尾    步履沉重//一只鸟飞来/白杨用叶盖住它/鸟在树叶下探出头/转动眼睛鸣叫//我在白杨的阴影里/白杨因高大/看不见我//我看见一队蚂蚁顺着树干/爬上爬下/它们要搬家住在树上//这是一个下午的平淡/物都有各自的走向/我听见树叶在集体合唱/它们将告别白杨/化作尘泥”(《白杨》)
  《白杨》这首诗,借助我们最熟悉的白杨写了人和物的相互映衬和关照,这种映衬和关照虽然是虚拟的,但人的精神活动已经辐射到了物的层面,而物也以自己的生命回应着这种辐射。把万物都当有灵性的生命体看待,把人放在天地之间去审视,物和我在审美层面暂时失去了实用的估价,物承载了人的感情,人的审美视域变得更加宽泛丰富。
  “就那么一点/温润洁美/丰满鲜艳//永远的诱惑/比喻无法接近/肉质的性感//枝头青涩/风中成熟/阳光下行走//艰难的接近/含在嘴里/化为火焰和闪电”(《樱桃》)这种写物又写人的手法,借物的美的特征,联想到美人的樱唇,从嘴唇表达爱情的热烈。这里物和人实在难以截然分开,人的感觉在感受中接近完美!
 
                           回归乡情的表达
 
  在当今的大格局下,人类能否找到乡情的回归;在人类向宇宙企望的时候,能不能找到乡情的回归,以安放自己因焦躁而无所依存的灵魂?物化的直接结果是现世的享乐主义和生命意义的虚无主义。我们还需要解救吗?面对心灵的惶惑我们能够自救吗?如何才能找到人生新的立足点,从享乐和虚无中解救自己,人类灵魂的家园到底在何处?当我们满足物欲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和家园都遭到了破坏。我们的工具越来越先进,但距心灵的宁静越来越远、距美越来越远。当人们观物时,万物仅仅是无生命的被利用的工具,它们对人来说,只存在在实用的层面上,我们在占有使用中得到满足,而不是在欣赏静观中升华情感,让精神在美的层面上得到提升。所以占有、弃置、破坏,私欲膨胀到所有领域,一种失去的乡愁,应该是人类的大乡愁。漆明想用诗歌找回回归,所以他的诗饱含深情向往着乡村和以乡村为代表的乡情回忆。静美、朴素都点染了回归的要素。他写了许多有关乡村的诗歌,那些回忆着的亲情,蕴含着沟通理解的自然万物都成了有生命足以对话的生灵;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和崇敬,是深入到多少代人的灵魂深处的观念,他的乡村充满了神圣和神秘的美,是一个世界灵魂的合唱。
  他的乡村不仅仅是自然景物的堆砌,而是存活着自然的灵魂和那些已经死亡了的亲人的灵魂,这里是灵魂的栖息地,亲人的灵视下生生不息,绵延着爱的永久关注。“我宁愿夜有鬼魂/父亲出现在今晚的夜空/和我做一次深夜长谈/把低矮的油灯剔亮/斟上煮香的罐罐浓茶/断断续续的述说引向深夜/那些死了的人死了的事/都复活在父亲的记忆深处//风在门外沙沙走过/父亲的目光深邃如无月的星空/豆油灯燃烧向神秘/父亲的泪光星星样闪烁/多少往事的沉渣泛滥/父亲在我头顶/半规明月透过云层/下过雪的夜空清冷/我问父亲/虚空里坐着/你冷吗”(《仰望夜空》)亲人像星辰,远没有离开漆明远去,而是时刻都在和他交流,做着人性的某些指引。
  漆明总是对养育了他的乡村倾注了最多的感情,“不管走多远,乡村总有一个绳子拴着他的感情”——《路》。那些淳朴的亲情,那些心酸的乡村故事,都被他写进了《乡村系列之亲情》和《乡村系列之人物》中。
  漆明仅仅是诗歌道路上的一个孤独的探索者,虽然涉猎了诗歌写作的很多方面,但用他自己的话说:自己满意的作品不多。所以他走出满意的自己。
 
    柳歌  原名刘兴永,作品散见于《星星诗刊》《中国诗歌》《中国诗选刊》等报刊;诗作入选《中国网络诗歌史编》等;有作品获得中国散文学会“华夏情”全国诗文大赛金爵奖、第八届“中华颂”全国文学艺术大赛一等奖等,现为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协会员,商丘市作协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同时担任期刊《中国诗歌在线》特邀副主编等。
                    
               ——《今日文艺报》总第61期第三版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