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传统文化的拥趸要学会放眼量 收藏
2016-12-07 14:40|央广网 |

  前期,一篇题为《读经少年圣贤梦碎》的报道引发社会热议,10年的“包本背诵”后,读经少年“对十年读经教育的反叛,是余生再也不愿接触和国学有关的任何东西”。传统文化以什么方式回来,再次引发了大家的深思。

  传统文化以什么方式回来?笔者觉得,只是少部分人的杞人忧天,极个别人对于诵读经典的感冒,并不能代表全部。最近在笔者的朋友圈,一些家长不仅主动参与到读经典的活动中,更让孩子读经典拓展到学前教育,有的家庭还将亲自阅读经典,写的心得排版好晒在朋友圈,这点就足以说明,读经典,还是深受大家喜欢的阅读途径。

  不难看到,从央视《百家讲坛》热播到国学培训兴起,再到新编语文教材增加传统文化篇目,不仅让广大中小学生、老师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回归,也让重读经典越来越成了每个家庭注重立德树人、传承文化记忆的一个重要渠道,更成了一些家庭培育孩子文化素养的一个有效渠道。因此,对传统文化的拥趸不仅让大家感受到里面的热量,也真正体会了中华文化的真正分量。

  对于某些儿童在经典阅读上的迷茫,或者是懈怠,我们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更多的要学会风物长宜放眼量。因为,任何思想与传统都有其肇源的社会环境与历史积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也要有过程。比较每段风干的文字背后,是长长的历史,那些曾经丰富鲜活的社会生活有的已经遥远。如果我们只是站在一知半解的基础上去读,或者只求熟读成诵,而无视文本自身的指向,不结合时代来理解,读的起点就低了。同样,如果能结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结合当下,那么传统文化才能在大家眼前乃至心中栩栩如生。

  读好我们的传统文化经典,要摒弃“两张皮”的单薄。何为“两张皮”的单薄?即,一边是传统文化教育在很多中小学以专题教育形式开设,但是,只是将此作为一个缀饰,而不能真正将其和学生的知行合一结合起来,这外面的这张皮,就薄得可怜;另外一边,学生在不理解的情况下,要求背诵多少篇,如此囫囵吞枣,吞多了,学生就会消化不良,里面的一层皮难受也是情理之中。因此,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只有多点体验性、浸润式的文化熏染和生活方式,并让其渗透到孩子的学校课程、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那么,孩子对传统文化就会爱不释手,要做到这些,这要求教育者从孩子出发做一些与孩子生命体验相结合的热身,而这对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教育是增强民族自信、确立文化认同的应然之道,也是承继智慧、取其精华的必然选择。如何树立孩子的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就是一个好渠道,因为传统不在天上、不在书里,而在每个人的生活中。传统文化教育应建立在与当代生活并行不悖的基础上,只有让传统文化的阅读接地气,才能让儿童传统文化教育,不再有人发出“余生再也不愿接触和国学有关的任何东西”的蹉跎,要填平此坎坷,还有待于教育工作者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设计出生活化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情境,也有待于社会以扬弃的心态看待传统、尊重传统,促进传统文化生动精彩地走进孩子心灵。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