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象山水画与抽象山水画之比较 收藏
2023-12-06 22:08|中国文化联盟网 |

     我们知道任何图象的产生,都离不开客观的存在和主现观的取舍,存在就是事实。当存在反映到我们主观的印象中,就会有很多很多不同的形象。而任何物体都有其自身四面八方的形象,例如人体有正面、背面、左右两侧、上面和下面、以及介乎各个主要面之间的无数的斜角形象,还有在各种运动过程中的每一寸空间变动、都有它千变万化的形象。人们的表情,喜怒哀乐爰恶欲之诸情,不但画家的笔去描绘不完,就是摄录像机也不可能全部都摄录下来。加上光的照射,各种彩光的变换,光度强弱高低及各种角度的变化,都会形成数之不尽的形象。

    从上面大略的概述,不难找出具象画的产生,本身是由很多种因素决定的。
    (一)光源的强弱,光源的色谱,光源的亮度等不单是对物体受光面会造成很多层次,对于投射阴影亦会形成很多方向和强弱的变化。
    (二)观象者本身所站立的位置,又决定了以视平线和一个固定焦点,而且仅是一条视平线和一个焦点。(这是从摄影机取景情形作一标准,每按一次快门均是一个焦点和一条视平线,而视平线和焦点的变化也是取决于观象者本身的站立位置高低及角度来决定,一般来说都是平视或俯视或仰视三个主要层面)
    (三)具象物体,只能在眼睛视觉所能见到的范围内起到作用。太远的,太近的,太亮的,太暗的都不易于见到。具象山水也是局限于肉眼能够见到的范围之内。
    (四)在可见的范围所能见到的象,我们给了它一个象的名称。是人,是马,是花,是木等,给了之以名称,这亦叫做具象。人对具象物体的认知程度,是与人的知识水平有关,是与专业水平有关。不是他的专业,对他来说大都很抽象。
    (五)中国画的六法,就是针对具象画而设的六中表现要求,或者叫做六种标准。这六个标准设立的逻辑基础,就是普遍平视习惯角度之下,特定时空范围之下,发生效果的心得,它是深具局限的一些法则,它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最明显的在现代变形和抽象或意象范围内,它都显得无能为力。不过我完全承认六法在特定时空和范围内的具象描绘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至于抽象山水方面,其特征及其所产生的环境又如何呢?大概有如下情况:
    (一)在肉眼视觉范围之外所能感觉的山水印象都应该是抽象性的。启蒙老师有教我们一些口诀:“远山无石,远树无枝”。 当然说法是不严谨的,因为远而看不清之故,我们只能理解这样的山水印象是处于抽象状态。但这只是限于平视这个角度。古代人上不了高空,更上不了太空,知识自然局限,那是无可厚非的。而现代人坐上飞机的机会就多了,上太空漫游,虽说绝大多数人都无这个机会,但从太空卫星传返来的讯息图像,使我们看到了山水的另一种面貌------远距离的面貌。平时能够名状的东西都看不见了,留给我们的是色块斑斓的东西浮动在其中。色块之间既无固定形状,亦无可认的方向,大山大岭,悬崖峭壁,都显得相当模糊或平坦,甚至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都不算雄伟了。
    (二)垂直透视和俯视角度,使我们从习惯的平视改为不习惯的垂直透视(实际上行路时俯首看路都是经常的),任何固有图像皆有所改变,卫星看大地是一种垂直角度,是一种俯视。在放大镜下看地球的山水任何微小的局部也是一种垂直透视,这是一种超越肉眼所能感受的超近距离。一个是太远了,而另一个是太近了,结果都会把山水形象处于抽象状态。
    (三)由于垂直透视的结果,我们会发现没有线,没有方向性,没有焦点,远近高低差距缩到很少,立体性显得模糊,色彩的,经络的纵横无任何规则,主体衬体都显得不突出,甚至可有可无,任何山水的局部,都可以任意剪裁,给人们的感受非常异于平视。任何地方,都是抽象的感受,找不到一点可以名状的东西,因此观者不必以任何具象的东西加以推测,似牛非牛,似马非马,是耶非耶,都无所界定。
    抽象山水,不存在任何可以名状的东西,故空间的开放性,空间的不凝固性,空间大小感受的可变性都具备了,从而带来了画面任意分割的可能条件。
    (四)既然山水画处于抽象状态,传统的六法自然失去了它的约束效力,这六法引导不了抽象山水。它既无所谓物,就没有必要按物象其形;既无所谓类,自然在赋彩时与物类的色彩拉不上关系;既可以全方观景,任何画面上的各种色块都可以随便布饰,何必去经营什么位置呢?至于气韵生动不生动,那是没有标准的东西,它是牵涉到审美情趣因人而异的问题,很难有统一的结论。人说榴莲很香,而很多人又敬而远之: 人说辣椒够麻辣刺激, 而很多人就受不了. 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爱好.。
    从上面抽象与具象比较的结果,垂直透视,全方观景,画面处于抽象状态,而且宾主互换,生命落实于局部,从而具备了可分可割性等特性,在观念上看,都应该是中国山水画发展的一种突破。
    唯物的宇宙观,相对存在的宇宙观,在山水画探索上是指导原则。事物的存在是相对的,山水的各种形式的存在也是相对的,它当中包括了大小,高低,远近、长短、宽窄、明暗、强弱,黑白,抽象与具象,微观与宏观等对范畴概念都是相对的。特别把山水形象搬上画面的动作,实在应该具灵活性。前人常把大山大岭,丛林飞瀑,小桥流水,亭台楼阁,村舍人家,公子哥儿,帝王将相,一般都把对象大大缩小了之后放到画面上。至于自然的微小局部,则很少被人利用。虽然前人有所提及:“从一粒沙去看世界,从一朵花去看天堂”。但仅止于提出,无人加一引申,更无人描绘于画面上。这是很艰难的改变。人们在观念上只承认“我能见到的东西就是存在,看不到的东西就是不存在”。这是认识上的问题,它固然缺乏了推理性,也缺乏了想象力。在这种感性而非理性认识水平之下,怎会有什么突破?
    当今确实还有很多人只承认具象画的存在,而千方百计去排斥抽象画的探索,甚至把抽象画描述的一无是处,这是不全面的。我承认有些抽象画是一种赶时髦的产物,人抽我亦抽,它没有作者的某种意念在其中,那种图像甚至作者也不意味到什么,类似一种骗人骗己的胡闹。在西方世界是常见的。这一现象我深不以为然。波洛克搞抽象画,他有一种强烈的意念存在,是对当时传统的一种大力反叛,是对图像等艺术范围的一种扩展,对美学的一种新向导。米罗、毕加索都是意念重于形象,在当时是对传统的强烈反叛,也是一种创新。创新的举动是要突破传统的约束而出现的,不推陈就出不了新。只承认传统理论成为真理而不容异议时,也就不会有创新的可能艺术生态环境。我的新探索也是对他们抽象概念的反叛,谁对谁错,现在不必作出任何结论,应让历史去验证。
    人们不必花精神去批判创新者,你喜欢传统,你可以任随君便,人们去探索新东西,应该有别人的选择,自由而独立自主的创作生态环境,应该是艺术
    多元发展的前题。
    新抽象与具象,微观与宏观---太空画----杨希雪  2010 
小小方寸地,乾坤尽在中,
自然多变幻,艺术探芳踪。
宏微观宇宙,花样万千宗。
千丝连万缕,留痕鉴始终?
胜景知多少?新貌可曾逢?
具象亦抽象,两极本互通!
时空皆纽带,变象不相同。
视象新领域,敢说世无双。
    这是2010年的最新研究成果,命名为Space 系列 (太空画系列),像贝多芬交响曲一样,一律以号码篇录,如Space 1 大空画 1。其特点是::
    1、整体或较大面积观之呈抽象,在小范围之方寸面积,放大之后是自然具象山水,而且如高空看大地,或在放大镜大观赏地球上的微小局部,或如奇石中的各式纹理,千变万化,色彩斑烂,姿态动人,线条优美。这是新的山水画概念的延伸和发展。
    2、每一幅太空画都以数码相机,在不同的远近距离,360度中的任意方向和角度,拍出300----400甚至无限个不同图象,而且做成自动播放的DVD光碟。通过电脑或大电视播出欣赏,效果奇佳。观众将欣赏到在同一幅画的不同距离和不同角度之下的画象,大画中藏有无数小画情景,将令你大饱眼福,大开眼界也。
    3、这是一种理性绘画,它是作者长期对大自然的观察思考结果,通过自己的综合艺术理论和绘画技法,运用各种油彩和画布制作而成。理论和技巧是独家的。是对当代艺术史的最新贡献。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