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援外医生 远在异乡的坚守(记者观察) 收藏
2018-01-08 14:32|中国网生活 |
 

 

临出国前,医疗队队员家属与队员们依依不舍。

 

 

 

 

中国医生与康复的几内亚小患者合影。

 

 

 

 

医疗队慰问在与埃博拉病毒斗争中牺牲的几内亚医护人员家属。

 

 

 

 

医疗队为在几中企的当地员工义诊。

 

 

电影《战狼Ⅱ》在国内外“引燃”观众的激情,影片中的中国援非医疗队也受到了各方关注。现实中正有一批批援外医疗队员深入非洲各地,帮助当地人民抵御疾病侵袭。据统计,50多年来中国累计向60多个国家派遣了超过2万名援外医疗队员。在几内亚,类似《战狼Ⅱ》中的感人故事不胜枚举

克服困难 勇于担当

2017年7月,北京朝阳医院派出了第二十六批中国援几医疗队,在几内亚首都的中几友好医院工作。医疗队副队长、胸外科主任医师王洋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韩语和法语,专职翻译忙不过来的时候,他就担当起沟通的桥梁。

性格外向的王洋,是一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党员,天天在几内亚乐呵呵工作的他,其实克服了许许多多困难,他说,作为一名党员,当组织和国家需要时,必须克服所有困难。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去年,他的儿子刚满7岁,上小学一年级,是医疗队队员子女中最小的一个。他的妻子是国航客舱部主任乘务长,飞来飞去顾不了家。王洋说服了家中的老人、妻子和孩子,毅然地踏上了援非之路。他的座右铭清晰地表达了他的目标:做一名合格的“身着白大褂的外交官”。为了这个目标,他工作主动热情,敢于担当,赢得患者和医院方面的一致赞誉。

医疗队里还有一位“特殊”队员,他是两次走进几内亚的骨科专家杨铁军。2002年,杨铁军曾作为中国第十八批援几医疗队队员在几内亚工作两年,救治了众多患者。

几内亚国内医疗条件比较落后,以往很多手术都要出国才能做。经济条件好的几内亚人会去法国,中产阶层人士一般会选择北非的几个国家,而普通百姓接受高质量手术治疗的机会非常渺茫,很多病就此被耽搁了。来中几友好医院就诊的骨折外伤病人很多,而能做骨科手术的医生却寥寥无几。援外期间,杨铁军每天任务繁重,经常最后一个离开医院。

杨铁军这次到达几内亚后实施手术的第一例患者是一名6岁儿童。这位儿童遭遇了车祸,伤势严重,右上肢和下肢都有骨折、右股骨粉碎性骨折。小患者已经住了很久医院,但是当地大夫不知道如何给这个孩子治疗,只能暂时用石膏固定病肢。在杨大夫给小患者成功手术后仅两周,小患者右上肢石膏已拆除,活动自如。孩子父母对中国医疗队的感激溢于言表,孩子天真稚气的小脸上又重现了往日的欢乐笑容。

作为两次援几的“老将”,杨铁军深有感触地告诉本报记者:“15年前,第一次援几时的生活和工作条件非常艰苦。长时间、连续停电成为日常生活中最大的困难。而今,中国帮助几内亚建成了新的水电站,长时间停电已成历史。我们现在工作的中几友好医院也是全部由中国援建,已正常运行5年多,硬件设施在当地领先。”

跨国驰援 凸显真情

2017年12月21日下午,医疗队队长李晓北正在会议室与几方医务人员商讨着筹备医学论坛的事宜。突然,一个陌生的异国号码来电,焦急的声音从电话另一端传来:“我是中国第十九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长梁力晖,我们这里有一名中国商人今天凌晨突发昏迷,生命垂危,考虑脑出血,可能需要行脑室引流术,但是我们医疗队没有配备神经外科医生。听说你们有专家,能否过来帮帮我们?” “没问题,我们全力配合…” 李晓北快步走出会议室,立刻拨通医疗队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杨新乾的电话,发送患者颅脑CT照片,再联系医疗队危重症专家王烁,为了挽救同胞的生命,不能有片刻耽搁!

几塞两国首都相距300多公里,交通环境恶劣,驾车需要六七个小时,还不包括通过边防关卡以及诸多检查站的时间。医疗队员历尽艰辛赶到了塞拉利昂成功进行了手术。术后,患者生命体征逐渐趋于好转。队员们紧绷的神经终于可以松弛一下了,此时墙上的时钟正指向深夜两点,距离援几医疗队接到紧急电话尚不足12小时。

看到病人情况稳定,实施手术的医生才感到饥肠辘辘……从几内亚驻地出发到此时,他们只喝了几口矿泉水。

汉语培训 心更贴近

去年8月,第二十六批援助几内亚医疗队面向几内亚医务人员举办的汉语培训班正式开课。这是首次面向中几友好医院全院而开设的中文课程,也是本届医疗队的创新之举。课程题目为《跟我说汉语》,教材选用北京语言大学编写出版的《汉语会话301句》,医疗队员们积极参与教学工作。为了做好汉语培训,李晓北颇费心思,他研究了好几个晚上,最终让家人在北京购买了《汉语会话301句》教材并邮寄到几内亚。

课程启动后,几内亚医务人员展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中几友好医院院长卡马拉要求各科室主任及护士长必须前来听课。他说,学好汉语不但可以使我们更多地了解中国,而且会让我们与中国医生的交流与合作变得更加通畅和高效。汉语教学课堂堂爆满。中国医疗队员希望通过在几内亚18个月的工作,不仅能为当地带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医疗理念,更期待通过汉语培训,让几内亚同行更多更好地了解深厚的中国文化。李晓北告诉记者:“语言和文化从来都密不可分,希望这些积极勤奋的非洲学员们能够有所收获,通过努力学习,逐步在工作中主动使用汉语,为医疗队的医疗援助工作提供便利。同时,也希望能有更多的当地朋友就此机会能够更多地了解中国、爱上中国文化,不断加深中国与几内亚之间的友好感情。”如今,几内亚医生经常主动用汉语向中国医生问好,有些人还会拉着中国医疗队员的手,主动把课堂上所学习的简短对话演练一遍,认真的表情让人感动。(记者 牛瑞飞)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