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2017名人堂年度文化大事件重磅揭晓 收藏
2018-01-07 21:51|华西都市报 |

(2017名人堂·年度文化大事件榜单)

1  百万人次参观成博“丝路·敦煌”大展

2  四川首批十大历史名人出炉

3  江口沉银遗址发掘3万余件出水文物

4  四川率先实施博物馆延时开放

5  首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

6  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一举夺冠

7 《千里江山图》再度引发“故宫跑”

8  三千万网友在线围观第六届非遗节

9  黄宾虹《黄山汤口》以3.45亿元创春拍纪录

10 周有光等文化名家相继去世

周有光等文化名人相继去世

2017年,“文化自信”成为时代最强音。回顾这一年,发生在中国文化领域的大事件精彩纷呈。

成都逢展必火,一场来自敦煌的复原石窟及丝绸之路沿线重宝的展览圈粉108万,市民看展成为都市新时尚;“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启动以来,大禹等十人秒变“网红天团”,市民网友点赞涨知识;轰动全国的江口沉银考古发掘圈粉无数,3万余件出水文物震惊史学界,解开了“张献忠江口沉银”的谜团……

由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联合打造的“2017年度名人堂”,今日重磅发布“年度十大文化大事件”榜单。

四川大学中文系教授、著名诗人、学者向以鲜为这份文化榜单点赞,“古有功名麒麟阁,今有华西名人堂。华西都市报数年坚持,不舍初心,透过纷繁看本质,爬罗剔抉,蔚为壮观,俨然成为一方文化风向标。”

敦煌大展

背后的文化现象发人深省

敦煌大展展示的精美洞窟

‘’“2017年度名人堂”系列评选活动,吸引众多读者、网友投票。在文化大事件候选榜中,108万人次参观成博“丝路·敦煌”大展以2712票高居榜首,成为当之无愧的“人气王”。

来自敦煌的8个复原石窟、70幅临摹壁画以及丝绸之路沿线文博单位的200多件文物珍品,让成都市民在家门口领略了丝绸之路的风土民情。这场超大规模的展览在成都停留了3个多月,吸引了108万人次观众走进成博看展览,掀起了一股长久的“敦煌热”。此后,与敦煌相关的自驾游、游学、出书、书画展更是人气爆棚。

四川省首届“书香之家”获得者、红色收藏家姜小平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上看到名人堂评选活动,为“丝路·敦煌”大展郑重投票。在湖北武汉工作的他,一直对敦煌心之神往,苦于工作繁忙,敦煌自驾游迟迟没有成行。得知家乡成都举办了规模空前的敦煌大展,他利用周末赶来参观涅槃窟的卧佛,春节期间又扶老携幼前来“二刷”。

“这个展览选取了各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系统地展示了敦煌佛教艺术的发展史,精彩不容错过。”

敦煌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学系副教授董华锋表示,敦煌热背后的文化现象发人深省。敦煌大展之所以获得持续的热度,一方面源于展览本身的内容策划以及一系列配套的讲座、社教活动、出版物等,另一方面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大背景下,以丝绸之路为主题,契合了当下热点。此次

展览把成都、敦煌和丝绸之路这几个元素很好地连接起来,观众能从展览中产生多层面的文化获得感。敦煌大展不仅满足了市民的文化需求,也让大家的文化自信逐渐觉醒。

延时开放

博物馆各有丰富的奇妙夜

天黑之后,随着最后一位工作人员从展厅离开,博物馆的文物都活了过来:暴王龙和匈奴王破坏了大理石走廊,而雄狮和猴子则在陈列柜中漫步……《博物馆奇妙夜》系列电影的热播,让夜间的博物馆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如今,夜游博物馆的愿望,在四川成为现实。

2017年8月,四川省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博物馆错时延时开放工作,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馆、武侯祠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等均已施行了常态化错时延时开放措施,夏季闭馆时间由原来的18:00延长至20:00~21:00,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社会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此外,四川省属、成都市属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也实施了错时延时开放服务。

博物馆延时开放

博物馆夜间开放最早兴起于欧洲。1997年,柏林发起了第一个“博物馆之夜”活动,包括博物馆在内的多类文化机构于夜间开放,同时还有精心策划的音乐会、讲座、舞蹈表演等文化活动,邀请市民夜游。巴黎卢浮宫、大英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每周都有固定的夜间开放日,像四川这样将博物馆延时开放常态化,在国内外文博界并不多见。

成都市书协副主席钟杨琴笙说,这一文化事件给市民、读者带来的方便不言而喻。“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延时开放,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文化惠民政策,从时间的角度延展了博物馆教育、研究、欣赏等方面的功能。”

市民在博物馆里享受免费的公共文化服务

早在2017年元宵节,四川博物院试水每周六晚延时开放,首个“华灯之夜”主题活动中,近千名观众走进博物院,和院长摆龙门阵,听川博首席专家解读“扬州八怪”。他们还走进神秘的文保实验室观摩拓片全色,国宝级别的斯瓦特风格佛像与齐白石书画首次走出文物库房,与市民见面。

“用精彩的活动和优质的服务吸引观众,让夜游博物馆变成习惯”,成为四川文博界的共识。四川博物院每月一次的“华灯之夜”上,国宝鉴赏会、中秋音乐会、古代体育运动会等活动精彩纷呈;成都博物馆则配合临展策划多个主题活动,夏宫之夜、法兰西之夜让观众沉浸在异域风情,更能体会到帝国夏宫展、法国现当代艺术展的文化魅力;金沙遗址则策划了一系列的社交活动,动植物专家夜探金沙观察昆虫、美国爵士音乐会等活动深受亲子家庭喜爱。

千万关注

“四川历史名人”火遍全网

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发布

2017年3月,四川省启动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四川历史文化积淀深厚,名人巨匠灿若星辰。特别是历史上涌现出的一大批杰出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等,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品格,闪烁着巴蜀人民独特的气质风范,是四川发展的宝贵资源和突出优势。

自“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启动以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搭建专题,持续推出了多组重磅报道,让“四川历史名人”迅速成为热词。特别是首批十位四川历史名人经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第一时间发布之后,大禹、李冰、落下闳、扬雄、诸葛亮、武则天、李白、杜甫、苏轼、杨慎十人秒变“网红天团”,名人故事、专家解读引发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江口沉银发掘现场提取出水文物

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省社科院研究员谭继和长期从事巴蜀文化研究,他点赞“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是“一网打尽,一络到底”,网络了广泛的群众参与度与历史名人的搜索度。首批入选的十大四川历史名人,不仅是对推动社会和文化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宗匠式、标志性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名人星空中光芒最亮的巴蜀星星。

这场贯穿全年的“四川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不仅吸引了段渝、谭继和、查有梁、黄开国、谭良啸、谢元鲁、周啸天、吴明贤、张志烈、祁和晖等来知名专家学者深度点评,也吸引了上千万读者、网友参与其中,为自己心目中的四川历史名人打call。

第六届非遗节在成都盛大开幕

与此同时,一系列与四川历史名人相关的落地活动,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四川历史名人苏东坡诞辰980周年,全国各地举办了一系列文化活动。在其家乡四川眉山,第八届(眉山)东坡文化节暨首届四川音乐周活动精彩纷呈,东坡故里正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来自世界各地的“苏迷”。三苏祠东坡文化传承展示、“东坡文化”国际学术高峰论坛、“东坡文化”书展、“尚意东坡”中国当代名家书法精品展等诸多活动陆续上演,承续历代先贤梦,弘扬千年英雄魂。

根据《四川历史名人博物馆建设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省首批十大历史名人博物馆、纪念馆将全部建成并开放;到2026年,将推动所有四川历史名人博物馆达到全国三级以上博物馆标准,半数达到国家一级博物馆标准。届时市民再逛历史名人博物馆,不仅可以看到丰富的藏品和展览,还能享受微信语音导览、数字化展览等智慧服务。

诗词为王

文化类节目成一股清流

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一举夺冠

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见字如面》《朗读者》,还是《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2017年,多档文化类节目“火”遍电视屏幕和社交网络,让观众打开电视有了电视剧、真人秀以外的更多选择。

节目制作人从汉字、诗词、书信这些最习以为常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中,寻找承载节目风骨和精、气、神的支撑。这些唐诗宋词、手写属性、文学名著的美,重新唤起国人的诗心和对文学的温柔记忆。

16岁小姑娘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一举夺冠,凭借不俗的实力和沉着稳定的心态给观众留下极深印象,更成为网络内外的热议焦点。这次入选“2017名人堂·年度文化大事件”榜单,不少网友为其拉票。

文化类节目火了,武亦姝火了,就连央视女主播董卿都成了“网红”,让观众见识到不一样的知性美。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在四川掀起了一股诗词风,节目中的成都元素也让观众倍感亲切。《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宣传片,第一个镜头就是成都观众再熟悉不过的杜甫草堂。2016年小雪时节,节目组走进杜甫草堂取景,200多名学生在茅屋故居前的空地上,诵读了《春夜喜雨》《蜀相》这两首浸润着成都味道的杜甫名篇,还诵读了《回乡偶书》《凉州词》这两首唐诗经典。

有趣的是,《中国诗词大会》还让古人行酒时的文字游戏“飞花令”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小游戏。无论是校园课堂,还是微博朋友圈,有人抛出“风”“月”“花”“雨”等关键字,总有许多朋友参与接龙,你来我往才情尽洒。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四川赛区选拔活动上,学生、老师、检察官等各行各业的诗词爱好者汇聚在杜甫草堂,他们中年龄最小的只有7岁,通过“飞花令”、诗词接龙、理解诗意等方式进行评比选拔。 四川赛区评委、鲁迅文学奖得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周啸天教授点赞:“这一台好看的诗词节目,引起更多人对中国古典诗词文化的关注和兴趣。”

封面新闻记者 曾洁 实习生 张晓雨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