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爬山和奔跑相结合的一项户外运动来了 收藏
2018-01-05 09:50|人民日报 |

日前,2017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年度总决赛——广州从化山地马拉松赛在广州市从化区进行。赛事吸引了全国各地山地马拉松专业选手以及群众选手共3000余人。比赛分为山地马拉松42公里个人赛、山地马拉松21公里个人赛以及12公里群众健身赛三大组别。本次比赛特别邀请了田径跨栏名将史冬鹏和男子跳水奥运冠军杨景辉作为领跑嘉宾。另外,比赛还产生了2017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年度男、女总冠军。

全新项目,让人们在山地间尽情撒欢

近年来,城市马拉松赛事在国内异常火爆。与此同时,一项与传统意义不同的新的马拉松形式——山地马拉松顺势而生。

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是中国登山协会结合多年组织山地户外赛事,总结山地户外运动的经验,经过充分调研,迎合目前跑步产业发展的趋势和跑者的需求,于2016年推出的一项新赛事。

赛事以“向山而跑非凡之路”为主题,鼓励具有一定跑步基础、渴望挑战自我的健身爱好者,通过山地马拉松比赛释放自我,收获健康和快乐。同时,主办单位也希望通过山地马拉松赛事的举办,引导人们感受中国山河之美。

山地马拉松赛事的雏形是城市马拉松和专业越野跑的结合,从城市出发跑向大山,跑向自然。其最大特点是:赛道环境不受限制,路况复杂多变,因此对地方交通压力小。赛道的设置遵循保持当地自然特征的原则,能不动就不动,能少修就少修。比如这次从化站赛道上有一些被大风吹倒的树木,被原样保留,成为自然障碍物,运动员需要从上面跨越或者从下面钻过去,也增加了比赛的趣味性。

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新项目部赛事主管曹威介绍,山地马拉松赛道不能太难,否则很多刚入门的选手就参与不了或者无法完赛,体会不到运动的乐趣;但也不能太简单,那样就与城市马拉松没有差异。在组别设置上,考虑不同人群的参与程度,设有42公里个人赛、21公里个人赛和群众健身赛。各组别赛道的距离、难度设置各有特点,让不同水平的选手都有所选择。

2016年和2017年,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每年都有7站比赛在全国各地举行。这项全新赛事的举办让许多路跑选手对跑步有了新认识:在山地间的奔跑能释放人类最原始的跑动本能、感受奔跑的自由、享受在大自然中尽情撒欢的快乐。

全新设计,让户外运动赛事更接地气

一般来说,山地马拉松举办地负氧离子多、污染少、风景美。因此,能够举办山地马拉松赛事也成为地方生态环境良好的一个标志。张昌林参加了2017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的7站赛事,他对从化山地马拉松赛道赞不绝口:“山很青,树很多,沿途风景特别漂亮。边看风景边跑步,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经过短短两年时间,山地马拉松从无到有,受到参与者的欢迎,每一站赛事的报名基本上开放两三天就报满了。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新项目部部长李文茂说:“随着参与户外运动爱好者越来越多,我们考虑为大家办一个山地马拉松赛事,让山地户外运动以一种让普通群众更能接受的新方式展示给大家。”

与城市马拉松不同,在山地环境下,受赛道宽窄、补给条件以及后勤医疗保障的限制,出于安全考虑,每一站山马的报名人数都被限定在3000人左右。人数太多的话,赛事组织的压力就会很大。不过,中国登山协会未来也将结合各地的情况,尽量扩大赛事规模,满足社会需求。

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的赛事总监张耀华参与了2016年全年所有站的前期勘测、赛道设计、赛前筹备和赛事执行工作,2017年参与了部分赛道的设计工作。2017年,他更是以运动员的身份参加了6站比赛,希望能从运动员的角度对整个赛事过程有一个了解,以便更好地提升赛事品质。

全新体验,让全民健身更加深入人心

田径跨栏名将史冬鹏2017年担任了3站山地马拉松的领跑嘉宾。他说:“每站比赛的环境都非常美。与竞技田径项目相比,山地马拉松的魅力主要在于它的趣味性和未知性,就像探险一样,不知道会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和风景。”

2017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男子组年度总冠军申加升,从小就跟大山很有感情。他表示:“刚开始跑山地马拉松的时候,觉得很累,特别想放弃。但是,经过一年的洗礼,现在山地马拉松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在比赛的过程中,我能感觉到自己的潜能被激发了,不再去关注输赢,而是享受比赛的乐趣。”

中国登山协会推出山地马拉松赛事两年以来,受到山地越野跑爱好者的欢迎,也受到举办山地马拉松赛事的地方政府和群众的欢迎。国家体育总局登山运动管理中心副主任、中国登山协会副主席王勇峰说:“山地马拉松满足了那些跑过城市马拉松还渴望参加更难比赛的人们。”

据悉,2018年,中国登山协会将公布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管理办法,对于每一站线路、海拔、赛道等方面的要求将规范化、体系化。中国登山协会将在广泛征求社会意见的前提下,出台一系列政策,让山地马拉松这项赛事一方面成为群众积极参与健身的平台,另一方面也为高水平运动员搭建一个展示个人能力的舞台。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