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景县后枣林发现乾隆时期四品中宪大夫张华年墓志文物 收藏
2023-01-06 20:43|中国文化联盟网 |

      近期,河北省衡水地域景县留智庙镇后枣林村最新发现一方清乾隆时期四品大员、中宪大夫、历任江宁知府、池州知府、河南分巡南汝光道等高等级官职的张华年(号丹岩)墓志,为衡水市及景县的明清历史文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文物实物资料。

该墓志石碑72厘米见方,厚近20厘米,为造型精致的大青石制作,分两块上下叠放,上面一块为“篆盖”石,上面用大字体的篆字雕刻有“皇清诰授中宪大夫、江南凤阳府同知、前河南分巡南汝光道、按察使司副使丹岩张公暨配诰封恭人田太君合葬墓志铭”。篆盖石的下面才是由小字体的宋体书法雕刻的墓志铭正文,共计二千多字,所记载的历史信息非常丰富。与以往发现的墓志铭正文从右至左竖排到底布局不同的是,该墓志铭正文的布局采用了从右至左竖排分成上下两部分的雕刻布局方法,这样的布局在明清墓志铭中实不多见。

 

后枣林这样的小村庄竟然发现了乾隆时期四品大员的墓志铭,那这个号称“丹岩张公”的墓志铭主人究竟是什么来头?这自然引起了景县当地历史及文物研究部门和爱好者的极大兴趣,他们迫不及待的读起了墓志铭正文开头第一段:

“畿南数百里内称宗族仕官之盛者,推景州枣林张氏。名德夙望巍然为一族冠,则尊河南南汝光道丹岩公其尤者也……。”

这时不由得笔者想起了景县老政协主席,也是景县历史研究权威的邓文华先生所著《景州笔谭》所记载的一段话:“枣林张氏家族是继南北朝高封二氏之后景州崛起的又一名门望族。……明清五百年进士2人,举人16人,监生214人,贡生64人,为官者达374人”。原来,这位“丹岩张公”属于古景州历史上明清期间号称“南张”的著名家族“景州枣林张”。

查起始于明朝大移民时期永乐二年(1404年),已历八版六百余载,民国十一年(1922年)续修的枣林张老《张氏族谱》,发现对十世张华年的记载如下:九世芝馨次子华年,字西岳,号丹岩,别字西邨,岁贡生,任江南江宁府管粮同知,升江宁府知府,诰授中宪大夫(正四品),补池州府知府,升河南南汝光道、按察使司副使,内用工部虞衡清吏司郎中,加一级政,补安徽凤阳府清军同知,配田氏,诰封“恭人”。原来,“丹岩张公”是枣林张十世张华年。

撰写墓志铭的人来头更加了得,主题后第一句便是撰写者的名号:“赐状元及第、诰授光禄大夫(正一品)、礼部尚书、前户部尚书兵部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年家眷弟安州陈德华顿首拜撰文。”正一品的陈德华为什么要给张华年撰写墓志铭呢?正文中给出了如下原因:“与余相见于朝班,欢肰(rán,然)无间,目遂订友京师两载,交公颇深,故知公冣(zuì,最)详。庚辰夏公里居捐宾客(弃宾客而去,去世),越数岁其孤‘圻’等持公行状走京师请铭于余,余不可以不攵(pū)辞。”

雕刻在墓志石的墓志铭书法是娟秀的正楷,让喜欢书法的人看起来赏心悦目,极具书法价值,其手笔出自谁手呢:“赐进士出身、诰授朝议大夫、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上书房行走、丙戌科武闱副主考、前翰林院侍讲提督、云南学政咸安宫官学大总裁、丙子科山东正主考、翰林院编修庶吉士加二级、年家姻眷侄李中简顿首拜书丹”。书丹的意思是,石板上无法用墨写,需要用粘着力比较大的朱砂先写在墓志石板上,再由工匠按字迹雕刻,我们所看到的墓志铭书法,其实是“书丹”者的手写体。从书丹者李中简那一系列的文化头衔中,是直接面对皇帝的“日讲官”、“侍讲”、“上书房行走”,最后升“官学大总裁”、“正主考”,可知李的学问之大,经历之资深,可使现在的我们窥知一些帝制时的大清文化体制。

再说那块盖在墓志铭上面,用篆字雕刻的“篆盖”,出自谁手笔呢?“赐同进士出身、翰林院检讨加二级、记名御史、愚甥孙苏綖顿首拜篆盖”。这个进士苏綖自称“愚甥孙”,想必是有联姻关系的张华年的外甥孙?

对有文物意识的景县文物部门和爱好者来说,其关心点还在于,这次发现的张华年墓志铭是第一次见世吗?这个好奇心给了笔者和文物爱好者遍查景县、衡水市乃至河北省已经出版的文物墓志资料的动力,短期之内,他们配合查遍了所有可能的文物墓志资料,有如下发现:

原景县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邓文华编著,由中央文献出版社于2013年出版的《历史的天空--景县墓志释读》一书,实际是将景县大地上2013年以前发现的古代墓志做了一个汇总,其中收载了九篇景县大地上出土的关于“景州枣林张”后裔的墓志铭,分别是:⑴第483页“冏卿张文熙志铭”(八世);⑵第489页“清故诰封奉政大夫吏部考功司员外郎加郎中原任凤阳府通判凤含张公(八世张文俊,字凤含)墓志铭”;⑶第495页“清诰封太宜人张母王太君(张凤含妻)墓志铭”;⑷第510页“皇清勅授文林郎栢如张公(九世张廷献,字栢如)墓志铭”;⑸第516页“皇清岁贡生张君(十世张其乂)暨元配刘孺人继配方孺人合葬墓志铭”;⑹第523页“皇清诰授明威将军陕西延绥镇怀远堡都司佥书加一级记录二次惕庵张公(十世张蕴禧,字惕庵)墓志铭”;⑺第527页“皇清敕封安人诰封宜人晋赠恭人张母赵太君墓志铭”(十世之妻);⑻第529页“皇清例授文林郎原选贵州镇远府施秉县知县巨源张公(12世张洪溥,字巨源)墓志铭”;⑼第532页“皇清例授修职郎候选国子监典簿张公讳三多字福宗暨原配继配例封孺人吴孺人吕孺人合葬之墓”(十四世)。可见,在2013年以前出版的景县墓志资料上,尚未发现十世张华年墓志资料。

扩大到衡水市及河北省范围再搜寻,找到了2010年由衡水市文物局编,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衡水出土墓志》一书,该书实际收录了2010年以前衡水市范围出土的墓志,其中收录了八位“景州枣林张”明清时期后裔的原始墓碑拓片及墓志铭原文,从中可以看到这八位“枣林张”后裔原始墓碑宽窄,款式及书法的样子,能够感知墓志原始文物模样。除与《景县墓志释读》中重复的,尚有:⑴第156页“清例赠孺人原配魏氏(九世张国常妻)墓志铭--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七月二十一日”墓志拓片影印件;⑵第172页“清候选知州张公(11世张勋)墓志铭--乾隆十九年(1754年)九月一日”墓志拓片影印件。 也就是说,在衡水市及河北省范围内的墓志资料中,也没有找到张华年的墓志铭。

再查,在河北人民出版社2018.9出版,邓文华主编的《景州史苑》一书68页,发现了枣林张九世进士张国枢(号环生)墓志铭,全称是“清故奉政大夫吏部文选司郎中环生张公墓志铭”,也没有发现十世岁贡生张华年墓志铭资料,可以说,这次的四品大员张华年墓志铭,系最新发现,对衡水地域历史文化研究价值极高。

那张华年墓志铭都反映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信息呢?这也是需要考察的主要内容:

“公讳华年、字丹岩、西邨其号也。上世为青州寿光人,自明成祖峕(shí,时)始祖‘原鲁’寔(shí)迁景州枣林村,为郡著姓。曾祖讳‘珩’,太学生;祖讳‘文卓’,恩贡生,乡饮大宾;父讳‘芝馨’,内阁中书舍人;三世皆以公兄官赠朝议大夫;中书公又以公官晋赠中宪大夫;母程太恭人举丈夫,子二人;长讳‘嵩年’,官户部员外郎;公其次也”。寥寥数语,就把张华年所在的“景州枣林张”家族始祖于明成祖永乐二年自寿光迁景州枣林,以及上下四代的传承交代清楚了。

“公生而端凝简重,至性过人。父奇之,常语人曰:‘是子必亢吾宗’。德州田香城先生爱其才,以女妻焉”。亢祖宗,给祖宗争脸的意思,就是说,张华年小时候就显得端重,还聪明过人,他父亲都奇怪怎么这么聪明呢,常常对别人夸自己儿子:“这孩子以后必给祖宗争脸”。清朝时德州的田霡,又名田香城,可是当时著名的德州文化官宦世家名士,著有诗集《鬲津草堂诗集》流行当时,并留存现世,特别喜爱张华年的才学,把女儿嫁给了他。回头查看《张氏族谱》对张华年的记载“配田氏”,那必定是德州田香城先生的女儿了。

墓志铭对张华年的官职经历描述甚详:“岁乙巳(清雍正三年,1725年)公始仕,授江宁府管粮同知,署江防同知,又署江宁府安徽藩司,借署凤阳府。乙卯(雍正十三年,1735年)实授江宁府知府,恭遇覃恩,诰授中宪大夫,护理江南通省驿盐道者二。乾隆壬戌(乾隆七年,1742年)以属吏罣(guà,牵连)误去官,属吏昭雪,部议复职。丙寅(乾隆十一年,1746年)授池州府知府,己巳(乾隆十四年,1749年)十月特擢河南分巡南汝光道”。从张华年频繁调动的官职经历可知,明清官制,实行的是“循吏”制,就是说官员不能在自己家乡任职,要在其它州府循环任职,以避免腐败行为,这倒是对今天的官员任命有借鉴意义。

奇特的地方在于张华年墓志中所描述的破案环节:“公学古人官务,持大体,不屑屑,以综覆为能,及临大事,判疑狱察,积弊则片言立剖,洞若观火。太平芜湖有疑案廿余年未结,株连无辜百数十人,制府稔公才,特檄往勘其狱。公虚公体,访廉得其实,一讯輙服,制府益器重之,是后两江疑狱多委公平反者。”特别说了其做官能力是持大体,以综核为能,尤其是在破案的“大事”方面,可以做到片言剖析,洞若观火,对二十多年未能破案株连一百多人的芜湖疑案,微服私访获得真实案情,只升堂审讯一次就使犯罪者服罪,同僚官员们也都服了,以后再有疑案一般都请他去破案,可见,张华年是官员中的破案高手。

地方州府的治理还在于教化民众,而张华年很注重提高所辖江宁及池州府民众的道德文化素养:“江宁为东南省会,庶务繁剧,民多健讼,公为太守,务以恩怀人,所部帖然从化。后守池州,兴学校,劝农桑,十余年间,士掇巍科,民饶盖藏,迄今尸祝弗衰。盖公以实心行实政,故所应之地,吏畏民怀,非苟然也。公既擢升南汝光道,益以廉平自矢”。可知张华年不仅仅是破案高手,对江宁及池州府的治理也是成绩斐然,有口皆碑。“尸祝弗衰”的意思是死了很多年了民间还没有忘恩而一直在不间断的祭奠他。

张华年墓志铭还透露了乾隆皇帝巡游河南的历史细节:“时驾(乾隆帝)幸中州,随侍行在,特被温纶宠锡,优渥当时……”。这说明三点,一是乾隆皇帝在位时确实巡视过河南,二是张华年以河南分巡南汝光道道台的身份随侍过皇驾,三是随侍皇驾时乾隆皇帝特赏了特殊的官服“温纶”和装饰物“宠锡”,是乾隆皇帝对得力臣子的一种恩赐,使官员感到恩宠荣光,也是帝制时代皇帝笼络得力臣子的一种统治方式。

获得了乾隆皇帝的宠信后,自然,张华年在任职岗位上更加的为国为民,尽职尽责,墓志铭记载的是:“……打理泗洲赈务,跋涉村谷,积瘁日剧……时甲戌乾隆十九年也。公日罷(bà)监司,蹭蹬(cèng dèng)中外,以致老且病,旁观为公扼腕,而公处之淡然,益矢勤慎,目軄(职)图报,若不知官资有崇卑者,非其识量有大过人者哉”。

墓志铭还描写到张华年的长相是“公丰颐修髯,伟躯玉立”,这不典型的高富帅美髯公形象吗?更奇的是,还描述了张华年的几个典型性格:“喜宾客,好(hào)施与,三党多赖以举火(过活)。性忍事,不忘久约,与人友,胸无城府,即有迕事,过辄忘初”;并且,还列举了实例来说明张华年的这种性格:“仕江宁,有外属令丞二人冒讦(jié,揭短)公者,及秉府篆(掌知府印),二人适被劾,公推讯之,力为申辩,事得白,二人皆惭谢,公漠然忘其为前之讦己者,其坦荡类如此。”关键是后边描写的张华年的性格,刚直不阿,讲义气,竟然对向上告密说他坏话的手下令丞还进行保护,使得那二人既惭愧又感谢,心胸宽广的可以撑大船了吧?这自然为古景州赢得了好出清官的美誉,其不利用私权打击异己的秉公行为就是对当代也有教育意义。把长相和性格以及实例一结合,一个活脱脱的古代清官形象就浮现出来了。

墓志铭还提到张华年对枣林张家族的贡献:“公未仕时,治柳园数十亩为读书地,及罢归乃养疴其中,谨率族人定祭礼,立宗法,捐置祭田,为长久计,一切家政多所建置焉”。根据枣林张19世张海燕撰写的近20万字的《景州枣林张六百载历史文化现代解读》所披露的资料,张华年在任江宁知府的乾隆七年(1742年)时刊刻了《张氏族谱》第三版,并撰写了族谱第五序:“伏思祖宗数百年来忠孝传家、淳朴相尚,是以克昌厥后,余庆攸长。余今退归林泉,将谱牒刊刻成册,携分族众,惟望不时翻阅,咸知支派虽繁,皆出一本,各宜敦睦宗族,共相式好”。可见,张华年对枣林张族谱的传承起了重要作用,并且,还记录下了枣林张家族最重要的先祖遗训:“穷居则孝悌力田,出仕则鞠躬尽瘁。顾礼义廉耻,知尊卑名分,毋荡检,毋踰闲,名列史册,以光前烈”。这对目前遍布全国的枣林张现代后裔来说无疑是一个很大的指导和激励。

因此,墓志铭对张华年在国和家两个方面的家国情怀做了一个总结:“呜呼,在国为循吏,在家为宗衮(gǔn,尊者),是可铭也”。

男人的成功离不开女人的支持,墓志铭也提到了其夫人田氏的贤内助作用:“田恭人先公三岁卒,恭人生于贵族,无华靡之习,自公筮仕后,恭人弥以勤俭为务,公得一心驰驱王事,恭人劻勷之力也,其详见公所撰行略中,不复赘”。恭人指明清朝廷对四品大员夫人的封号,其夫人田氏出自德州著族田家,对张华年的成功有劻勷之力,成为贤妻助夫成功的范例。

墓志铭有对张华年生平时间的描述,使得现在的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当时的历史背景:“公生于康熙辛未(康熙30年,1691年)十二月初一日子时,卒于乾隆庚辰(乾隆25年,1760年)六月十八日酉时,享年七十。恭人生于康熙辛未闰七月初九日丑时,卒于乾隆丁丑(乾隆22年,1757年)三月十一日申时,享年六十有七……”。

这么有文物价值的该墓志,其发现却具有偶然性。最初该墓志在“除四旧”运动中流失,是张华年的哥哥张嵩年嫡系第11代孙女,现居天津市的枣林张20世女张秀兰花重金买下,隐藏在其弟张德荣家里少有人知,在19世张海燕总结枣林张历史文化过程中,追查到下落,在20世具有硕士学位的张德龙帮助下,最近才对该墓志进行拓片研究,使这一对衡水地域重要的墓志文物重见天日。

最后,欣赏一下正一品光禄大夫陈德华对张华年墓志铭极具文学欣赏性的结语:“余为次其行事而系之以铭,铭曰:

江水汪汪,公泽弥弥。备厥阴膏,洋溢淮汝。扶鸠白叟,骑竹黄童。三十年余,与公始终。垂老归来,仪型宗族。是训是行,雍雍肃肃。家之宗老,国之劳臣。渂宁存顺,厥为完人。广川之乡,泉深林郁。式谐女宗,同心同穴。先民有作,楷模在茲。我为作铭,庶无愧词”。

(原载于2021.5.26《衡水日报》晨刊B4版,本文有增删)文/天津市 张海燕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