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联盟网

曹永安:风雨养蜂路 收藏
2018-07-12 13:06|中国文化联盟网 |

  【按语】祁云:蜜蜂通人性,此文最真情

日子在一波接一波的忙绿中,一页页翻过,不意中的一件事,确能打开另一个人的思想。前些天在扶贫点组织养鸡、养蜂、中药材等实用技术培训,我突然想起一个养蜂的故乡同学曹永安,为此我认真记下笔记也取了本技术书,准备带给他,可能用得着。

我知道,他在家乡自己的村庄养蜂,不知道养蜂情况如何,去年孩子高温假间,有时间带着我和乡间工作的弟弟乡间转转,到过同学的村庄双郑村,恰好是文化部门的扶贫点。在新修的戏楼院子里,我遇见多年未见的同学曹永安,他高大的身材,华发满头,也格外精神。我们聊了一些个人的事,得知他在养蜂,而且正在兴趣点上,我也跟随他到一个蜂场,一箱一箱他都很疼爱。当时村子里正在硬化道路,多家修房,弟弟和村干部见面安排了他的乡村事。不多一会儿和同学相处,就离开村庄。我才知道一个同学在外面打工、做生意多年后,回乡养蜂了,做起了甜蜜的事业。

直到前几天,我想把养蜂专家的电话沟通方式给他,指导他的养蜂,但没有留下电话,托另一位同学联系,就这样到了今天,微信通了。我素来认为农牧产业是和各种生命体打交道的活儿,兴旺与衰落与节气、环境、智力、性情多种因素有关。不是“王朝马汉一声叫,听相爷把话说根苗”随喊叫、随来到的简单事。

我想和曹永安同学谈谈,真诚原味地说说养蜂事,说说他和这小蜜蜂的故事,结果他几天就写好发来了,而且很真很实很感动人,饱含在甜蜜事业后面的辛苦和不易,尽在其中。也能知道一个养蜂人最需要什么?需要哪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技术的、培训的、设备的、沟通的,甚至精神鼓励和同行引导,组织到成功地方实地考察践习,也让他们信心倍增。也要让投资去向的决策者知道如何贴心到位的帮扶,农民的产业知识培训、社会规范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技能特长辅导,好多问题是农业收益和农民对土地、对农业的感情问题,好多事情需要帮扶者“润物细无声”的毛毛雨,不是“燕山雪花大如席”的大场面,让我深切的知道发展农业产业的精细和不易。陇南礼县把培训当回事,毛毛雨长下,才有老同学的大收获。感谢你!永安,你这篇文章,细心真挚,胜过我干枯教条无体温的调查。谢谢你了!以此文献给产业扶贫路上奔波者!(祁云 2018年7月6日)

风雨养蜂路

记得小时候,我的爷爷经常跟我讲:生活总要先尝尝苦头,再品品甜头,日子才会过得更踏实!我已经过了半生,从幼稚到成熟,忙忙碌碌,经历了走南闯北,迈过知天命的年纪,人生已过了大半,回想我过去养蜂的这五年,一路跌跌撞撞,碰到很多困难,和村民的不理解,除了年岁的增长,不变的是我对这份甜蜜事业的执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生命保持的那份敬畏。

五年前的春天,我去天水市做药材生意,偶然间遇到一对养蜂夫妇,有机会和他们体验了一下平凡而又温馨的生活。路边大片大片的油菜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香气,在大路旁,在花间,带着三十多个土式蜂桶,带着锅碗瓢盆,搭建一个临时帐篷,住上一段时间,此地的花谢了,就去另一个地方。离别的时候,我当时想,追逐鲜花而居的生活是一件极其悠闲又浪漫的事情,流浪在路上,生活在路上,悲欢离合也在路上。

和养蜂夫妇的相处,让我想到了年幼时祖父养蜂的场景,每年春天,万物生长,外界蜜源植物争相开放,这些可爱的小精灵们要忙着分家。在天气晴朗的时候,蜜蜂们纷纷出巢,密密麻麻的在空中盘旋,前面的信息小蜜蜂侦查方向,后面的其他蜜蜂跟着他们来来往往,有的蜂群会在附近的大树上歇脚,有的即使祖父翻山越岭的追赶,也不会停留下来。每当蜂群跑掉时,祖父总是坐在蜂桶边,大汗淋漓的吧嗒吧嗒抽着烟袋,心情低落的他总是以“蜂是飞财,无缘不来”聊以自慰。随缘,便是我对养蜂工作最深刻的记忆。

中秋节的前十多天,便是“打蜂”的时节。晚上,准备一口大锅,填些柴火,向锅中填少许油或水,将整个蜂桶中的蜂脾和蜜蜂倒入锅中,盖上锅盖,等蜜蜂死掉,锅中蜂蜜轻微沸腾时,用筛子过滤烧死的蜜蜂,再将蜂蜜连同蜂蜡倒入缸中,待蜂蜜冷却,第二天铲除表面的浮蜡,剩下的便是他们认为的“熟蜂蜜”。这种在现在看来如此荒唐的做法,却为哪个物质资源极其匮乏的年代送去了甜蜜,也成了我记忆中最珍贵的味道。从天水回家以后,我把搁置多年的旧蜂巢重新拾掇起来,并从孩子娘舅家借得5桶蜂,加以悉心照料,天天朝养过蜂老农家里跑,向他们学习养蜂的技巧和方法。这是我养蜂兴趣的开始,也是我的养蜂生涯的开始。

时隔一年,原先的5箱蜂,由于清明时受冷空气影响,再加上自身不懂技术,其中一箱蜜蜂出现了蜡冥虫,导致了蜜蜂弃巢而逃。另外两箱分出的蜂中,由于收捕时所使用水或沙子,使得蜂王丢失,等到黑屁股的工蜂越来越多,性情躁动总是蜇人,最后就连黑屁股的蜜蜂也没有了,等我打开蜂巢一看,除了雄蜂,黑压压的什么都没有。原本分出的13箱蜂,最后落了9箱蜜蜂。在我鏖战一月有余的生活中,每天在蜂巢边等蜜蜂分群,每天等收蜂和要收蜂的辛苦,我才发现中蜂养殖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是一项智力、体力、观察力结合的合力活动。

近三年的养蜂成果是遇见一个贵人有关,我村收购药材的西和小伙张爱学,此人年轻有为,性格爽朗,也搞中锋养殖,看了他的中蜂活框养殖,我才发现我对中蜂的认识太过于片面,后来向他虚心请教,拜他为师,他跟我讲了中蜂的习性和过箱技术,将5巢蜜蜂收于蜂斗中,蜂巢中的蜜脾割掉,留少量子脾,在将蜜蜂倒入巢内,而秋季外界蜜源虽少,但花粉较多,用糖浆饲喂,便能解决蜜蜂缺蜜的情况。另外四巢蜜蜂,割下来的子脾,他并没有扔掉,而是绑在活框架子上,再将收来的蜜蜂倒入活框箱内,插入隔王板,每晚用1:1蔗糖水饲喂,待到有花粉进入,蜜蜂一切秩序正常时,去掉隔王板。(原来蜂群中只有一个蜂王,生蜂蜜比熟蜂蜜更有营养,人工也可以分群育王)看到这一切,我心里非常惊奇,原来中蜂养殖也可以像意蜂一样,可以进行规模饲养,临行时,我买了他的两个活框箱,并将我的两箱蜜蜂赠与他作为蜂种。  

人们总是对新鲜未知的事物抱有十分的热诚,我也并不例外,如果有时间的话,我总是去翻看活框的蜂箱,看看蜜蜂酿蜜,再找找蜂王,打乱了蜂家庭自然平静的生活。国庆节那天,意料之外,两群蜂在我长期的人为干预中全部逃飞了。这件事情让我认识到了“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的滋味,养殖蜜蜂并不是只能一腔热血就能养成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掌握蜜蜂习性和科学的管理技术。  

我购买了中蜂养殖技术的书籍,在子女的帮忙下,又学会了网上查阅资料,蜜蜂的养殖也渐渐有了起色。由于自然分群再加上自然收捕野蜂,蜜蜂的数量扩大到24群,但我心中始终有些疑惑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办法,我的技术性目标,离我规模化养殖道路还很长远,蜜蜂分蜂结束以后,趁农闲时间,我自己报名参加了天水的中蜂培训班,从蜜蜂春繁、培育种王、人工分群、越冬管理、虫害防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解决了我书本上解决不了的困惑,深度学习使我大受裨益。深秋时节,我对其中15群蜜蜂进行割蜜,除留的子脾和少量供蜜蜂过冬食用蜜脾外,得到蜂蜜300余斤,按50元/斤的市场价格,得现金收入15000元。对于一个以务农为生,辛勤劳作的农民来说,一年养蜂的收入是土地种植的三倍。尝到甜头的我萌生了规模化养殖的想法,2016年年末成立了中蜂养殖农业合作社,从四川引进5箱阿坝蜂种,又从网上买了许多中蜂活框养殖设备,按照网购蜂箱的尺寸规格,又自己制做蜂箱60多个,如果把全乡各村养殖中蜂的散户因每年“打蜂”烧死的蜜蜂购买后过箱。就能得到100多箱蜜蜂,按照1/2的转化率,也能得到50多箱,为来年蜂场的壮大提供条件。但事情并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我走遍了全乡几乎所有中蜂养殖户家里,给他们说了我的规模养殖思路,和收购蜂群的想法,及中蜂过箱的好处,没人愿意把蜜蜂卖给我,我也成为了他们眼中的‘蜂痴’。当地俗语“蜂扫一世穷”,蜜蜂被人扫走以后,自己以后蜜蜂就养不成,“妇女不能碰蜂桶”等很多封建迷信的说法,这件事让我认识到了群众工作的路还很遥远,千人千面,各有打算。最后无奈之下,决定在儿子大舅身上做工作,碍于情面又半信半疑的他最后勉为其难的答应了,当他看到过滤完的干净蜂蜜,屋子里并没有他想象中有蜜蜂遗漏的情况,僵硬的脸慢慢融化露出了微笑。从另一种层面上来说,这是对我工作一种肯定。扫蜂结束已是凌晨一点,虽然只得到了5群蜜蜂,但我还是从内心充满感激和喜悦。

2017年春,考虑到桶养蜂群自然分蜂所带来的压力,除留5个群势强的蜂群自然分蜂外,其余全部过箱进行人工分群,又培育了新的优质种王对产暖能力差的蜂王进行更换,于五月中旬分蜂完毕,蜜蜂群数达到70余群。  

这个春天,我和养蜂户的关系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他们有时间就到蜂场来观看,向我咨询蜜蜂习性、过箱和捕蜂技巧。自然分蜂的季节,我给了他们提供了防逃王片,我也由他们眼里的蜂痴变为了会钻研的科学家,但我认为我只是懂了点科学技术,科学家的名号更是谈不上。中蜂适合定点饲养,考虑到蜜粉源的限制,本地一个蜂址只适宜养三四十群,由于没有选到合适的定养地点和新蜂场的管理办法,故将新分的40箱蜂群以每箱600元的价格转卖。剩余的30群蜜蜂,在秋季取得蜂蜜400余斤,加上出售蜂群获得纯收入4万多元。打蜂的季节,养殖户们跟我约定时间给他们过箱,在我的悉心指导帮助下,我也免费获得了30余群蜂群,看到中蜂养殖户观念的改变,我觉得我之前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今年,是天气异常之年,由于冬天格外寒冷,又没有大量蜂群越冬经验,导致10多群蜜蜂越冬时死亡。清明时节又遭遇两场雪灾,本该植物发芽的季节出现大面积霜冻,半个月的寒冷天气导致各种蜜源植物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出现有花无蜜的情况。这对于一个以靠天吃饭的养蜂人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蜜蜂分群以后,蜂群数量达到104群,大面积流蜜的季节,很多蜂群都维持不了三指宽的“温饱线”,连基本生存都成了问题。迫于无奈,将群势较弱的蜂群进行合并,部分强群进行转场饲养。

最近,我又参加了陇南市扶贫政策的中蜂产业技术培训,徽县基地8天的理论与实践使我受益匪浅,我对蜜蜂养殖也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自然法则和人工技术之间必须取一个恰当的平衡。

土式饲养具有不可替代的生产优势,人工干预少、环境抵抗力强、蜜蜂间信息传递迅速、采集积极、蜂蜜品质高、越冬后易复壮等,一群蜂年产蜜在15-60斤之间。其缺点是自然分群及病虫害管理等因素限制无法规模化养殖。而活框养殖对于种群的培育,人工分蜂,病虫害防治,为大规模的生产管理提供了保障,但生产出的蜂蜜的品质相对较低,蜂群年产蜜量为5-25斤,中蜂蜂蜜粘稠摇蜜也较为困难。如何将土式和活框结合起来,先利用活框快速复壮,再转到土式蜂巢进行生产,期间避免蜜蜂分蜂,成了我以后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保证蜂蜜的数量和质量并重同步问题,是我一个真心养蜂人的立足点。

虽说“种地靠天爷吃饭,养蜂心情跟天转”,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我肯坚持下去,持之以恒,便能得到应有的收获。同样也希望自己能走出一条职业化的养蜂道路,同样也希望养蜂能成为带动我村的一个成熟的产业,为未来标准化、品牌化的经营提供条件。提起了这份甜蜜事业,我感受到和蜜蜂打交道的乐趣和快乐,我的心比蜜还甜。

(作者:曹永安是个养蜂专业户, 2018年7月1日写于湫山乡双郑村)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