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今选序 收藏
2016-03-24 09:48|中国文化联盟网 |

    朋友邀我为少木森先生的随笔集作一篇序文,我先是有些为难,因为我和这位先生不认识,更谈不上了解,不知从何落笔。但我的这位朋友很坚持,建议我先读一读少木森先生的文章,再做决定,我也只有恭敬不如从命。
    这段时间我陆续读了收入《少木森教育文化随笔今选》中的几十篇文章,倒真的触动我,使我有些话想说。少木森先生的文章涉及面很广,有读史、读书的笔记随想,也有关于教育问题、文化问题、情感心理问题的思考,还有一些是生活中的观感和体悟,内容很丰富。前不久,他来北京出差,我们有缘相会,谈得也很投机。他送我几本书,是他的诗集和小说集,我因此知道他的写作,除了散文、随笔,更大量的还有诗和小说。他的诗被称为禅意诗,诗都不长,总有一些意味存焉,于是就称为禅意。禅是不能说的东西,说出来却又五花八门,所谓“禅家者流,乘有大小,宗有南北,道有正邪”,这也不去说它,但“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一个“悟”字就把禅和诗连在一起,唯“悟”才有意味发生。不过,诗与禅的差别也是很明显的,“禅必深造而后能悟,诗虽悟后仍须深造”。也就是说,禅以悟为止境,诗却不能止于悟。钱钟书说:“夫悟而曰妙,未必一蹴而就也。乃博采而有所通,力索而有所入也。”因此,严羽在说了“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之后,马上又说,“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以,我读少木森先生的诗,除了生活的感悟,还能领会诗中不时闪烁的哲理,与一般空言妙悟的所谓禅诗还是不同。
    这种感受我在读他的随笔时就有过。他很赞赏朱熹那两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是理学家,但诗却写得轻盈可爱,鲜活生动,文字极浅显,含义却很深。这种深入而浅出,几乎是宋代几位理学、心学大儒共有的特点,试读二程或陆象山的文字,莫不如此。这固然由于他们的学问很大,读书很多,而治学的路径却是发自于内心的静观默想,或者涵养体悟。所以,他们的文字多为语录体,有感而发,简洁明快,通俗易懂,有时甚至像拉家常,但所言都事关我们安身立命的大关节,大题目。他们都很看重道德实践,以为“圣人可为”,读书的目的不是做官,而是成圣,完成自己的人格。这种治学传统在少木森先生的文章中有很突出的表现,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当然,我们无须用程门立雪的“养心不动”来要求当代人。事实上,我从少木森先生的文章中看到,他不仅读书很多,走路也很多,可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但最终都归结为他的体验与思考,感觉与彻悟。他长期致力于教育工作,对教育有许多独到的体会,而广博的知识又为他提供了坚实宽厚的基础,这使得他在将自己的思考和感悟付诸文字时,有一种透彻洞明的顿悟感,比如他对天才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思考,以及如何使当代青少年不被“伪崇高”所惑而真正获得精神道德的崇高感,乃至公民教育、成功教育等,这些问题都是溢出教育领域之外而为全民所关注的,他的文章给予我的启发很多,可以说是非常受益的。写下这点粗浅的感受和体会,是为序。
  
                                                           2012年1月18日

  
    (解玺璋  著名文艺评论家、文化批评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北京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曾任同心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现供职于北京日报报业集团。著作有《梁启超传》等。)


 

                                                          ——《今日文艺报》总第61期第二版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