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人梯——著名编辑家周明印象 收藏
2016-08-08 20:00|《中外名流》杂志 |

      周明    作家,编审。陕西周至县人。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历任《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创联部常务副主任、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及中国散文学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常务副会长、冰心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茅盾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等职。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现为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顾问。先后出版散文、报告文学集《榜样》《泉水淙淙》《又是一年青草绿》《记冰心》《远山红叶》《山河永恋》《文坛记忆》等。另,主编六卷本反映“文革”时期重大事件及各界知名人士遭遇的一套丛书《历史在这里沉思》,荣获国家图书金钥匙奖。并主编多部当代散文和报告文学优秀作品选集和多部散文、报告文学年选。

 
  2016年深秋,我到江苏淮安参加“第七届漂母杯全球华文作家散文诗歌大赛”颁奖典礼,我作为散文一等奖的获奖者走上舞台,从颁奖者手中接过获奖证书和奖杯,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在欢声雷动的礼堂里,我突然看到了坐在前排的周明老师,他微笑着朝我竖起大拇指,如烟的往事一幕幕在我记忆的荧光屏前闪现:
  
徐迟说:“周明,我爱上他了!”
 
  改革开放以来,报告文学创作呈现良好势头,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黄宗英的《大雁情》《小木屋》、理由的《扬眉剑出鞘》《中年颂》等一大批优秀报告文学作品成为脍炙人口的佳作,我就是在读了这些作品后才走上报告文学创作这条路的。
  五花八门的发奖会上,镁光灯对着作家一个劲儿地闪烁。人们只看到了作家的风光,可有谁知道编辑在这些优秀作品背后所付出的汗水?就拿家喻户晓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来说吧,作者徐迟和主人公陈景润我都打过交道,徐迟在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发奖会上给我颁发过奖状,而陈景润曾经是我的病人。这两个人都非等闲之辈,但他们都很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报告文学是六分跑三分想一分写,《哥德巴赫猜想》之所以能成为新时期报告文学的扛鼎之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的成功。徐迟这个不善辞令的作家怎么会采访得这么细呢?原来,在他的背后有一个无名英雄,他就是编辑周明。
  我是在1992年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发奖会上认识周明的,当时,我是一个初出茅庐的获奖者,他是一个德高望重的编辑。他是陕西周至县人,两岁丧父,九岁丧母,他非但没有在不幸中沉沦,反而激起强烈的自强不息的勇气。童年的不幸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他凭着不懈的努力从穷乡僻壤考取了兰州大学中文系,以优异成绩分配到北京中国作协工作。我曾经和他一起奔赴浙江参加笔会,这次在江苏颁奖,我又见到了他的身影。
 
周明与徐迟
 
  粉碎“四人帮”后,神州大地春潮涌动。新时期的文学究竟怎么写?《人民文学》编辑部的编辑们坐在一起集思广益。大伙儿觉得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建设四个现代化,搞现代化需要知识,需要知识分子,咱们应该写写知识分子。周明当时是《人民文学》杂志散文诗歌组的组长,他想到中国科学院里肯定藏龙卧虎,又听说有个叫陈景润的数学家攻克了哥德巴赫猜想难关,在国外引起轰动,便邀请著名作家徐迟去写一个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徐迟从武汉千里迢迢赶到北京后,周明满腔热情地与中国科学院联系。谁知人家并不欢迎,还泼了一瓢冷水:我们这儿又红又专的典型多的是,你们干吗非写一个走白专道路的人呢?
  徐迟一筹莫展,周明绞尽脑汁找到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方毅同志,苦口婆心地讲了要求采访陈景润的理由。方毅同志语重心长地说:“像陈景润这样的科学家在中国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应该大张旗鼓地写。”在方毅同志的关心下,中科院终于同意接受作家采访了。有了方毅院长的令箭,周明陪同徐迟兴冲冲地来到中科院数学所,找到了书记李尚杰。他们万万没有想到这位转业军人出身的书记对科学家是如此爱护。他拿出几本所里的数学杂志递给徐迟和周明说:“你们来写科学家,真是太好了。你们先看着,我一会儿就来。”
 
周明与巴金
 
  徐迟和周明翻阅着数学杂志,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徐迟无奈地冲周明耸了耸肩膀苦笑道:这些数学符号对咱们来说简直是天书啊!
  门缓缓打开了,李书记领着一个又矮又瘦的男人走了进来,只见他穿着一件四个兜的蓝色中式棉袄,棉帽一个帽耳耷拉在脸前,一个帽耳翘到了天上。白衬衫一个角掖在毛衣里面,一个角露在毛衣外面。也许是深秋气温低的缘故,他的脸冻得红扑扑的。徐迟细细地打量着来人,李书记对徐迟和周明说:“这就是小陈。”
  周明紧紧地握着陈景润的手介绍说:“你好,我是《人民文学》的编辑,我们请作家徐迟来采访你。”
  徐迟向陈景润伸出了手,陈景润握着徐迟的手,眼睛却看着李书记说:“噢,徐迟,我知道,他是诗人,我读过他的诗。”
  徐迟听说陈景润读过自己的作品高兴地说:“陈景润同志,我这次来是要写你。”
  谁知陈景润却一个劲儿地说:“你们不要写我,应该写敬爱的华主席,写敬爱的叶副主席,写敬爱的邓副主席……”
  徐迟说:“我要写数学、写科学家,请你配合我。”
  陈景润说:“你写数学可以,但是不要写我,不要写我。”
 
周明与茅盾
 
  碰上这样的主儿,徐迟没辙了,他后悔自己怎么冒冒失失地选了这么一个采访对象。周明不死心,冲徐迟眨了眨眼睛。李书记心领神会,对陈景润说:“小陈你先回去吧,徐作家和周编辑大老远跑来,我先安排他们住下。”
  李书记带着周明和徐迟走进中科院招待所,安顿他们住了下来。当天晚上,周明连夜赶到时任《人民文学》主编的张光年家里,汇报了与陈景润的接触情况,并说明他是一个有成就的人,也是一个有争议的人。张光年主编听后果断地说:“好啊,这个科学家值得写,告诉徐迟一定要写好,下一期《人民文学》发头条。”
  周明马不停蹄地赶回招待所,笑逐颜开地把主编的话传递给了徐迟,徐迟非常高兴。周明陪徐迟一道和陈景润交朋友,夜以继日地搜集资料,终于取得了陈景润的信任。徐迟问陈景润:“你最近在忙些什么?”
  陈景润说:“最近国际数学学会要开年会,邀请两个亚洲数学家参加。一个是日本人,一个是我。方毅院长说我是大科学家,去不去让我自己拿主意。”
  徐迟饶有兴趣地问道:“你去吗?”
  陈景润说:“我考虑了几天,给大会主席写了一封信。”
  周明问道:“你的信是怎么写的?”
  陈景润说:“我写尊敬的国际数学年会主席先生: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中国人民要与世界人民友好。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我应该参加年会,但是台湾现在占据着国际数学学会的席位。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我们只有一个中国,如果你们驱逐了台湾代表,我可以考虑出席会议。”
  听了陈景润的话,徐迟不由得一愣。这哪里是什么走白专道路的人讲的话,这分明是有政治头脑的人讲的话嘛!
 
周明与冰心
 
  徐迟不仅采访陈景润,还大量地做外围采访,像华罗庚、沈元、杨乐、张广厚等老中青科学家,足足采访了几十人。那时候徐迟没有录音机,但他非常谦逊,无论走到哪里总是拿着笔记本认真记录。为了防止遗漏,周明也拿着采访本记录。每天晚上,周明都要与徐迟一道坐在招待所的床上核对采访笔记,研究第二天的采访提纲,商量怎么写。如果俩人记录的数据有误,则一定要当晚问出个子丑寅卯来。
  半个月的采访使徐迟获益匪浅,有一天,徐迟听到了一个故事:“文革”期间数学所组织人马批判华罗庚,造反派丧心病狂地把华罗庚的几个学生押到台上,让他们排队轮流揭发炮轰华罗庚。陈景润最年轻排在队尾,快轮到陈景润发言时,他突然跺着脚走到造反派面前说:“报告,我憋不住了,要上厕所。”
  造反派不耐烦地一挥手:“懒驴上磨屎尿多,快去快回!”
  陈景润撒丫子跑出了会场,他并没有去厕所,而是一溜烟跑到了新华书店。轮到他发言了,造反派死活找不到人,厕所里也唱空城计,这才晓得陈景润金蝉脱壳了。陈景润躲在书店里看书,听到窗外的高音喇叭喊道:陈景润,你往哪里逃?你不揭发反动学术权威华罗庚绝无好下场! 
  这件事使徐迟非常感动,在黑云压城城欲摧的日子里,多少人昧着良心对同志下黑手,甚至夫妻之间都大动干戈,可陈景润却用自己独特的智慧坚守着做人的准则。徐迟觉得陈景润这个貌不惊人语不出众的人身上,有着一颗高尚的心。
 
周明与陈忠实
 
  还有一次,陈景润在解放军三○九医院住院,“四人帮”的一个爪牙装扮成病号陪同他住在一起。俩人熟悉后,那个人劝他给江青写效忠信,他像一根犟木头似地就是不写。徐迟觉得陈景润这个人外拙内秀,表面上看起来很木讷,其实有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入生活使徐迟对陈景润产生了敬意,他悄悄地趴到周明的耳边,指着陈景润对周明说:“周明,我爱上他了!”
  听到徐迟真诚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周明的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作为编辑,他深知作家和主人公“相爱”有多么重要,二者只有真正交朋友,心心相印,才能捕捉到主人公心灵的闪光点。徐迟虽然不善言辞,内心却很有激情。他对周明说:“科学论文咱们读不懂,但科学家这个人咱们可以读懂。”
  自从徐迟“爱”上陈景润后,他的采访顺利多了。他不负众望,以生花妙笔写出了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周明把稿子送到编辑部,责任编辑王南宁含着眼泪连夜编缉稿子。王南宁一审、周明二审、张光年三审,很快就刊登在下一期《人民文学》杂志头条,作品刚一发表便好评如潮,编辑部的电话被读者打爆了,读者来信装了一麻袋。这篇佳作当之无愧地获得了首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头奖。这里既有徐迟出众的才华和澎湃的诗情,更有他对主人公心有灵犀的理解。周明像一个出色的红娘,把作者和主人公紧紧地连结在一起。
 
张光年、袁鹰、周明一道赴夏衍家看望夏衍
 
为黄宗英的采访铺路搭桥
 
  十几年前在中国科协和《十月》杂志召开的文学研讨会上,我作为作者做了一个《让文学和科学走进婚姻的殿堂》的发言,热情地称赞作家黄宗英为了写《大雁情》,不辞辛苦到秦岭的大山里摸爬滚打;为了写《小木屋》,冒险到西藏原始森林区采访素材的事迹,后来我才晓得是周明安排黄宗英到秦岭采访,陪同她到西藏体验生活的。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作协要求作家写一批科技精英。《哥德巴赫猜想》的成功令人振奋,《人民文学》杂志特意从全国请来徐迟、秦牧、魏钢焰、黄宗英、柯岩五位大腕,联袂撰写歌颂科学家的报告文学。周明和王南宁陪同五位作家住在科学大会代表下榻的西苑饭店,与科学家交朋友。望着会场上熙熙攘攘的人群,黄宗英寻思着凡是能被选来北京开会的代表都非等闲之辈,但这么多能人究竟写谁好呢?她不经意地翻阅着代表名册,心里敲着小鼓。突然,她发现陕西代表团有一个叫作秦官属的人,名字后面有一个括弧写着“列席代表”四个字。她很好奇,问周明这么多代表,怎么别人都是正式代表而她偏偏是列席代表?如果她不够格为什么又能列席?周明也百思不得其解,便拉着黄宗英、柯岩和王南宁来到秦官属的房间问个究竟。没想到黄宗英刚一开口问,秦官属就嚎啕大哭起来。她说她在大山里种草药,陕西省科委觉得她有成绩,而单位的人却反对她,无奈省科委就把她作为列席代表推荐上来,因为列席代表无需经过单位同意。作家的职业敏感使黄宗英敏锐地意识到这个人有故事、有委屈,她斩钉截铁地对周明说:“我就得写这种人。”
 
周明与黄宗英在西藏采访
 
  黄宗英跟陕西不熟,而周明是陕西人,他立刻帮黄宗英买好去陕西的火车票,又给陕西省科委打电话,用家乡话与人一拉呱,马上与老乡拉近了距离。人家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请你们安排人到火车站接站。在周明的安排下,黄宗英和秦官属一路乘火车来到了西安。黄宗英跟着秦官属来到了秦岭的大山里,亲眼看到秦官属对事业的执著和农民对她的热爱。她和秦官属睡在一个土炕上,同吃同住无话不谈,恭恭敬敬地拜秦官属为师学习植物学,秦官属不再把黄宗英当成一个作家,而是当成一个大姐。她含着热泪向黄宗英敞开了心扉,黄宗英一边记录一边掉泪。她满怀激情一气呵成写出了名作《大雁情》,获得了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黄宗英的另一篇报告文学《小木屋》也是周明做责任编辑。那是80年代初期,中国作协首次组团去西藏访问,黄宗英是团长,周明是秘书长。他们在西藏天南海北转悠了一个月,日喀则、拉萨、山南、那曲都跑了,深深地被西藏高原独特的魅力所折服。朝夕相处,大伙儿混得很熟,开玩笑互相起了个藏族名字。黄宗英的藏族名字叫宗英卓玛,周明的藏族名字叫阿明旺堆。天渐渐冷了,他们决定返回。可飞机票非常紧张,周明求爷爷告奶奶托西藏军区的人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买到了机票,可就在启程的头一天下午,黄宗英突然对周明说:“周明,我不走了。我刚才在招待所碰上个熟人,我想跟她一起到林区去。”
  周明焦急地问:“宗英你发什么神经,你说的熟人到底是什么人?”
  黄宗英说:“她叫徐凤翔,是南京林学院的植物学教授。我听过她做报告,她是半年在南京教书,半年到西藏林区。她昨天刚进藏,刚巧我可以跟踪采访。”
  周明开玩笑说:“你是团长,咱们这个团来时一起来,返回也要一起走。团长怎么能把团员甩了呢?”
  黄宗英坚定地说:“你是秘书长,你替我代理团长职责,我决定的事情谁劝也没有用。”
  周明板起了脸:“宗英,你知道我为了买机票求了多少人,西藏军区的人又费了多少劲吗?拉萨到成都只有这一趟飞机,你不回去我还得求人再退票,怎么能这么随便麻烦人呢?”
  黄宗英执拗地说:“周明,你就理解我吧,我必须进去。”
  周明知道黄宗英的脾气,只要她认准的事情,十头水牛也拉不回。他说:“明天早晨我们上飞机,机场离驻地很远,你就不要起来了,这是高原,你千万要注意安全。”
  第二天早上,当访问团同仁乘车时,黄宗英拿着一叠信递给周明说:“我写了几封信,请你到北京后帮我寄走。我找不到浆糊封口,你不许看啊!”
  周明一看信封,有写给黄宗江的,有写给童大林的,还有写给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他把信揣在兜里,到了成都,他实在忍耐不住强烈的好奇心,就打开了她给哥哥黄宗江的那封信,发现写的是遗书:
 
亲爱的大哥:您好!
  我跟随植物学家徐凤翔到西藏林区采访去了,那里人烟稀少,有蛇、还有熊瞎子。听说熊瞎子在人面前一挥掌,人的脖子就断了。可我写报告文学必须采访,我进林区了,万一出了事,请您有个思想准备。
                                                                                                                              小妹:宗英
 
  看完信,周明的心不由得揪了起来。他既为黄宗英的敬业精神感动,也为她的安全担心。回到北京,一连半个月没有黄宗英的消息。周明像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他气喘吁吁地跑到邮局,发了封电报到曾经住过的部队招待所:
 
  宗英:你在哪里?请告诉我。《人民文学》周明。
 
  此时此刻,黄宗英跟随徐凤翔正在西藏林区采访。西藏高寒缺氧,黄宗英既要对付高原反应,又要采访记录,还要策划结构,其甘苦可想而知。功夫不负有心人,因为采访扎实,写作用心,她的报告文学《小木屋》写得生动感人,再次荣获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
  我对黄宗英六十年代写的报告文学《小丫扛大旗》里的一些细节至今记忆犹新,这篇佳作的责任编辑也是周明。为了帮助黄宗英写好作品,周明亲自跑到上海黄宗英家,与黄宗英、赵丹一道商量怎么写活这些人物。黄宗英是演员出身,习惯性地想到演员的亮相,她想一开始就让主人公亮相,把人物性格写出来。周明绞尽脑汁想点子,赵丹也出了不少主意,光一个开头三个人就讨论了十多遍。正是有了周明和赵丹组成的智囊团做后盾,黄宗英一鼓作气写出了《小丫扛大旗》,这篇报告文学还受到了周总理的表扬。
 
作家的良师益友
 
  周明是中国散文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顾问,先后担任过《人民文学》常务副主编、中国现代文学馆副馆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作协全委会荣誉委员。现在在中国像他这样敬业的编辑真是凤毛麟角。他为人善良,广交朋友,从不拉帮结伙,陈忠实是他的乡党兼朋友。他的照片有与巴金、冰心、茅盾的合影,也有与台湾作家柏杨的合影。他最大的优点是心态年轻,待人诚恳,平易近人。浙江笔会上我这个小字辈没大没小地跟他开玩笑,现在想来都觉得对不起他,可他总是善解人意不急不恼。爬山时姑娘们问我周明多大了?我说你们猜呢?她们说四十岁,我说你们猜得很准。身边的年轻人向他求字,他总是有求必应。周明善于团结作家,在他的身上,闪现着编辑高尚精神境界的火花。
  一个好编辑不仅能够为刊物抓来好稿,而且还能为国家赢得荣誉。一天,台湾著名作家柏杨的妻子张香华给他打来电话,商量周明代表中国现代文学馆到台湾接受柏杨捐赠手稿文物事宜。周明和柏杨夫妻相识逾20年,相当熟知柏杨的写作历程。周明供职的中国现代文学馆硬件设备非常新颖,馆藏与研究推广条件符合国际标准,又有政府的大力支持,经过再三考虑,柏杨决定把部分狱中手稿、读者文友书信,书桌椅、笔和镇纸、受访影音记录等近千件手稿文物,捐献给中国现代文学馆。柏杨一生著述颇丰,除了柏杨版的《资治通鉴》外,《中国人史纲》被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其中《丑陋的中国人》在当代华人世界流传甚广。周明赴台举办柏杨手稿文物捐赠仪式,必将吸引众多华人的眼球。
  周明对作家非常扶持,我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动脉》《五环旗下的中国》《珍藏世博》《中国看守所调查》《西望胡杨》开新闻发布会和研讨会,周明总是及时赶到会场为我打气。2012年夏天,《中国看守所调查》在北京市公安局监管局大礼堂召开新书发布会,上午9点开会,8点钟周明就给我打电话说他已经到了,周明老师住在北四环,而开会地点在东南五环以外的豆各庄,他生怕路上堵车迟到,硬是早晨6点起床,大清早就出发,提前一个钟头赶到会场。我这个作者都没有赶到,他就先我而来,怎么会不令我感动呢?那天发言时,我激动地向全场听众讲了这个故事,大家热烈地鼓掌,向一个优秀的老编辑致敬。
  我认识周明有24年了,在我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高明的编辑,而且是一个作家的挚友,一个文化的使者,一个文学的朝圣者,一个作者的守护神。
  在社会的转型期,在信仰缺失、一切向钱看的年代,更应该呼唤文学的真诚,更应该提倡编辑和作家联手,用心写作。作家要知道自己的斤两,要时刻牢记是编辑岗位上,这些人梯扶持了我们,我们才可能有作家的辉煌。——《中外名流》第16期人物·探索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