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在漫漫光阴中铭刻温暖坐标——王晓波诗歌的美学景观和精神情怀 收藏
2016-07-07 09:56|《中外名流》杂志 |

 
        最近,阅读诗人王晓波的诗歌,感觉诗人总是在与“时代”保持着纯洁、亲近的“远离静观”,从而呈现出一种平和、温良的“水气”写作特性。这种与广东改革开放一路高歌猛进的“火气”的时代感,有着截然的差别。这种“两面性”的呈现,本质上是经济高速增长与做人做事低调的并行不悖。这一点,恐怕离不开诗人的个人品质和地域文化的浸染影响。


王晓波
 
        诗人王晓波具有典型的广东文化人气质。他为人低调、平和、温文尔雅,有时不主动“接近”谁,甚至以一个“倾听者”形象示人。他出生于大陆的最南端湛江,上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后到中山工作。他身上没有南下打工者底层工作的伤痕,也没有异乡飘浮者的痛苦——虽然他的出生地也远离工作地。他是一个完全的广东人。他具有多重的身份,却在文化和精神上与中山人有着诸多同质。这使他与一些诗人有着本质的不同。其表现在诗歌作品上,颇具传统的“雅文化”气质。像广东的美食,讲究真味原味注重美味。在当今众多的诗歌类型和中西及东西南北等多元文化融合中,王晓波的诗歌,始终具有独立的特质,凸现了唯美的诗学景观和温暖的精神情怀。我们看到,诗人在“不愠不火”的漫漫时光写作常态中,始终铭刻着温暖的坐标。这是诗人心怀纯洁诗观,在洞穿于这个光怪陆离的现实和时代下,在追求和创作高尚诗行,展现了其温润的诗歌版图。


 
        笔者无意从某个地域或某个人的气质,分析一群人或者这个人的身份及作品的气质或特性,将诗歌与地理简单地机械地划上某种等号。这是一种窄化视角下的肤浅。诗人的出生地、籍贯、工作地等等,只不过是浮于表面的多重身份的叠加。我们甚至还可以抹去某些诗人传统地域文化和文学的“历史天空”。但是,我们不能绕过诗人文本个性特点,及其“表象”背后的写作、经验和作品中群体意象和文化气息进行分析和解读。
        诗人从事业余诗歌创作近20年,在全国多家主流报纸和各大诗刊上发表过许多力作。在其作品中,我们很难找到那些东南沿海改革开放进程中的沙粒、伤痕以及生命中的痛苦、呻吟等等。这不是诗人缺少犀利的眼光,更不是诗人对周围世界的漠视和躲避。这折射出诗人个人品质和心地的纯粹和温良。诗人说,他不愿意在诗歌中表现暴力、血腥或者过于张扬和“异化”的东西。当今社会虽然有浑浊,但是清流是主要的,人生的主流意识是优秀的、正道的和阳光的。诗人对自己的诗观是这样描述的:“幸福是一种纯粹的心灵感受。诗歌是渲染着情感的文字。诗歌是关于心灵的一种艺术,是需要心灵的感触,才能产生共鸣的一种艺术。阅读诗歌可以分享幸福,创作诗歌同样是一种幸福。诗歌给幸福插上了翅膀。”
        我们看到,王晓波诗歌的意象,都是现实生活中最为朴素、美丽、生动的“日常”场景和“平常”事物。诗人总是给自己的作品涂上一层温暖动人的色彩,诗歌中温情的具象或词语俯拾皆是。如《小岛》中的海天、激荡、星星、微风、浩瀚、渔火、白浪、绸伞、春风、心心相印;《荡漾》中的蝴蝶、翩然、小荷、盈盈、爱意、荡漾。在《夏雨》一诗中,诗人面对一场暴雨,也能从中找到温暖。如通过开花、向日葵、笑容、盛放、如花、穿越等词语,勾画一幅唯美图景,而非人生无常下的悲观和失望。
        作者从相对落后的地区来到经济发达地区,人到中年,对人生有着丰富的体验。但是,诗人创作的文本,给予我们的第一感觉依然是温暖、纯洁和善良。诗人说,生活是一门艺术,诗歌更是生活中的艺术。诗人的内心充满了鲜花和阳光。因此,他的诗歌作品处处都呈现出美好的场景。诗人还说,好的爱情观也是一种美好的人生观。阅读诗人的爱情诗作,我们能深刻体会到这一点,并为诗人诗歌中所营构的温润、柔美的情怀所打动。


王晓波与谢冕
 

 
        王晓波的诗歌无不体现出道家哲学上善若水、素朴之美、追求美好生活的思想,其语言优美,富于高雅的意境。我们惊诧诗人无论处于什么样的境况中,都能将这种诗歌美学长期作为自己文本的基调和底色。这种通过纯美的语言进行淋漓尽致的表达,彰显了古典与现代、朴素与雅致、个体与大众、南方地理与人文情怀的有机融合。因此,诗人的作品更具有一种“个人”的观赏而又“打开”的双重质素。这个看似简单的诗学命题,诗人有了独到的运用,可见其诗歌创作的才能和功力。
        在《我叫你梅或者荷》这首诗中,诗人在每一节的开头都说“无需要太多”,纵然千辛万苦,只盼“遇见一名叫梅或者荷的女子”。这种反复的渲染,情感鲜明强烈。你说它是爱情诗也行,不是爱情诗也行,是内心世界的吁求也行,是社会精神的“外化”也可。看似诗人在追求一名叫梅或者荷的女子,其实,这个女子是虚的。诗人借梅或荷,表达了繁复、混杂的现实中的“除芜”精神。这种“自动排污”的心灵净化,反映诗人特立独行的精神方式,并在这种方式下的高雅、纯洁、清香情怀。这是一首诗歌佳作,极具内涵,外延也相当广阔。
        其次,诗人的许多爱情诗还具有古朴、典雅的美学景观。在《完整》这首诗中,诗人通过世界之“大”与只想你我安然相处的“一隅”,世界再“美”但还是你“最美”等诗句,进行孰轻孰重的“对照”,最后给予“你”一个完整的、别无选择的爱。这种美好的爱情,自古以来被人们所称道和向往。它纯粹、干净、高洁,无需任何的条件。再如爱情诗《将心比心》,尽管时光锋利,但还是“希望我爱的人终生温暖/希望爱我的人满脸欢愉”;在《我还相信》中,“我相信世界会存在爱情……/行云流水般的喜悦/写在嫣然的面颊……”;《徜徉》中,“爱情在思念的一刻骤现/我们……徜徉到天涯海角”;《爱的方程式》中,“爱你的真正原因/是深层面上共享着生命感”等等。这些作品中所表现的爱情观,本质上是古典的、纯洁的,没有半点大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另类”。这让我们惊叹诗人内化于心的创作力,并在此强大内力引领下创作境界的纯美,这的确不易。



 
        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诗人能保持这种爱情观,这是对生命真谛不懈的坚守。诗人可能受到戴望舒等多位现当代优秀诗人的影响,对传统美学的追求无止境。当然,这种追求和坚守,是建立在诗人自己的生命体验基础上的。如《遥远的美丽》,诗人连续描写了多个错误的季节,来表达这种爱的遥远和美好。这种“错误”是内心的忏悔,是禅意。再以《听雪》为例:

       又听到雪花簌簌飘落的声音了
       漫山遍野天地无垠雪白  当我推开车门
       当我触摸着飘雪置身生命里的素色
       我曾思量假若雪花有天袅娜在你发梢
       这爱情是否比世上最纯洁的花还要纯粹
       多年后回望那扬扬洒洒纷飞旷野的大雪
       多遗憾你没有和我共同沐浴雪花的快乐
       某年某日你远赴  雪国
       我却安坐北回归线以南的岭南一隅
       遥想多年前大兴安岭雪源的大雪
       不知是安恬宁静开心  还是遗憾
       你听听  多年前纷飞的大雪
       现在还是开出了禅意的雪莲

        诗人所呈现的是大雪纷飞、雪落无声的纯美世界。在美丽雪国,你我没有同行,没有共同“沐浴雪花的快乐”,错过了这“比世上最纯洁的花还要纯粹”的爱情。可是,在某年某日,“你远赴雪国”,而我只能独坐岭南一隅,在“安恬宁静”中,不免有些遗憾。雪在落,我俩天各一方,这可能就是天意弄人吧。诗人通过内心深处的独特感受,以最不愿意看到的“现实”,为我们呈现了“美好而又未达到”的画面和情愫,有着深厚的人文美学景观,再次说明了其善于将传统与现代的元素进行有机地整合。
        我们还高兴地看到,诗人将许多爱情“生发地”放置南方,使其诗歌带有鲜明的地理性,表现了诗人个体的、地方的、文化的特质。这实质上表现了广东文化信息。如《小岛》《夏雨》《海的阔》《海音》等,无不散发出南方气息和品质。即使如《听雪》《远方》这样“开阔性”的诗歌也不例外。这种气质有海的辽远、水的浪漫、花的美好和风的温婉,更有南方人的朴素、平静、亲和之美。诗人善于在诗歌文化地理中,剔除“后现代元素”,赋予爱情或生活以“纯粹”和“专一”的情感。这种在“日常”生活面前,在平常不过的事物、场景和细节面前的自我“纯化”,是诗人温暖的、高洁的人生观和美学观的体现。这是值得称道的。我们从这些作品中,看到了诗人在现代诗学追求中,对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如果说在王晓波的诗中,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诗人纯粹的品质主题的话,这是不全面的,是无意识下偏平化的“定论”。诗人的多种身份,注定了其具有丰富的生活和生命体验,其在诗歌类型和广度、深度上的开拓与探寻,成功地展现了更为丰富涵养的美学图景。这是诗人的才能,也是诗人对诗歌更高思想艺术的追求。
        在《母亲,是一种岁月》中,诗人没有直抒胸臆,简单地表现母子亲情,而是像电影中的4个镜头,通过这组画面,表达母亲平凡岁月的“流逝”和岁月变迁中的牺牲精神,并蕴含生命轮回的人生哲理。又如《菩萨》一诗。2015年母亲节期间,诗人在医院陪同住院的母亲。诗人不写悲痛,而是以新的视角,从一串小小的念珠写起,写母亲10年前为自己购买念珠,其间念珠的绳子多次断了又续,最后,诗人把母亲比作护佑自己的菩萨。诗中多种美好情感融为一体,诗人在歌颂母亲,表现母子情深,宣扬亲子、感恩及孝道文化。以上两首诗歌内涵都很丰富,是亲情、生命和人生多重文化的叠加,表现独特,艺术感染力强,是两首难得的佳作。
        在诗人去年七八月份创作的一批作品中,我们发现诗人在这庸常现实中,在看似慢慢光阴中踽踽独行的身影里,怀着一颗敏锐之心,洞察普通人琐碎的生活轨迹和命运史。这种命运史,反映了诗人“个体”,但更在表现大众的情感。这构成了诗人作品高贵品质的一抹风景线。这是诗人面对日常生活最为让人眼前一亮的显豁的、温暖的精神情怀。我们不得不为诗人点赞,也为其作品所表现的精彩场域、丰富内涵和多样类型点赞。
        诗人今年七夕写的诗歌《姐姐》只有短短四行,却很有张力,“故事”也让人产生联想。在这里,姐姐也是虚的。她超出了生活中的亲情概念。姐姐是诗,是“我”每天都在写的一首诗,姐姐是“人”,是去年想见而未见到的人。这个人,太美了,可望而不可即。她是朦胧的又是清晰的,她是假的又是真的。这种意象美,让你捉摸不透。但是,她一定是诗人想要的“生活之美”。这首诗歌在歌唱爱情,更是在寻找“纯洁的生活”。姐姐,已成了诗化的生活象征。
       在《时间之箭》中,诗人则通过残荷、水鸟、蝉鸣等具象,使时间有了强烈而鲜明的立体感和画面感。诗人在感叹时间之快,“卷走最后几声蝉鸣”的生命之逝,使时间有了重力和伤感,但这种“伤逝”是在诗人平静的心境之下的宣告。它不惊动谁,不烦扰谁,是一种生命自然地流露的过程,无需太多的渲染。这是一种“无”和“有”的美学关系,是时间之“轻”和生命之“重”的哲学关系。因此,读这首诗,我们会在“平静的心态下”产生战栗的效果。
       阅读短诗《立秋在一杯茶中品味春天》,效果同样强烈。立秋了,诗人却没有落于俗套,不写秋的肃杀、落寞、伤愁,而是向往春天,向往美好。全诗都是春天、春雨、红棉、静谧、清明、透亮等温暖之词,诗歌色彩明朗,温馨。在这种人生观的引领下,其诗歌场域全是美的景致。在《夏雨》中,诗人所写的是自己遇到一场说来就来的暴雨。诗人毫不沮丧,眼中所看到的或想到的是“开花”,是“挤出一条隧道”,是“听向日葵雨中拔节”,是“满脸幸福金黄”和“笑容雨花般盛放”,是“穿越夏天”的力量的奔放。诗人始终是一个温暖生活的歌者。在无常的人生中,让我们看到了情,感悟到了生活中的美。这种大美人生,它在善良的人们眼中有,在美丽的诗歌中有。这是一种乐观面对并充满温暖、向上情怀的人生哲学。再如《年轻的奔跑》一诗中,“年轻的奔跑没有发现四季的秘密/蓦然转身,一份白头偕老的爱情在眼眸”,诗人以中年人的体验告诫年轻人,散发着哲理的光芒。在《将心比心》中,时光像一把锋利的刀,我如铸造的一座厚重的钟,任你撞击,无语,“只言安怡不言殇”。这是一种淡然面对的胸怀和高洁的精神境界,谁能否定它和雅文化没有半点关系呢。再如《远方》:

       什么也不想  抽空遥望一会天际
       现在让我们打扫庭院
       为马羊洗刷  收割嫩草粮食
       什么也不想  远近平淡安然
       远方蔚蓝雪峰洁白
       路旁小草小花  近处河道清澈见底
       什么也不想  待我们把此间整齐
       挽手牵着马赶着羊群伴着白云到天边
       一路搀扶到远方
       什么也不想  出神凝望天际
       你在收拾行旅计算远行和归程
       此刻神马飞驰  喜羊即将来临

        诗人在“压低”自己的喜悦,细致地营造了“不动声色而又有声有色”的情感氛围。我“什么也不想”,其实,我什么都在想,对什么都怀着美好憧憬,最后“出神凝望天际”“你在收拾行旅计算远行和归程”等等。这像是在写爱情,写家庭,更像是在写生活。诗人选取新旧年交接的时间段,表现了送旧、迎新、祈福的思想。这种平和、悠远而又企盼的生活观,纯洁、朴素和真挚,是民本思想和传统文化思想的体现。诗人通过“时代”特性的表现,使其具有现代生活气息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此前,笔者读到多个广东诗人的诗歌,都感受了广东文化的浸润在他们作品中的精神溢出,我将其中一些诗歌喻为“广东哲学”。在王晓波的诗歌中,笔者同样发现这样一个共有现象。这不是笔者一定要给他们“强加”什么人文标签或者地理标志。的确,从这些人中,我们发现他们低调、务实、平和、遵从大地和自然法则的南方“水文化”。在改革开放发展快速的沿海地区,一定也裹挟着血泪、丑陋和恶的东西,但是,他们的诗歌中,呈现更多的是优美的词语和温暖的图景。如王晓波的《HeY》,诗人因腰椎疼痛而坐卧不安,但是,他还是面壁参禅,“应向卧佛讨教此刻的无所适”,请佛告诉他,何以会如此?诗人不带半点愠色,内心不停地反省自己,叩问生命,追问人生。这种求诉,收到了“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艺术效果。
        这是诗歌的一种气质。在全国还有一大批具有这种诗歌气质的诗人。如果我们把这一群体的诗人放在一个大的时间轴上来观察,我们会发现,他们不同于台湾诗人余光中、洛夫的乡愁,不同于朦胧诗的“隐性”,不同于“后现代诗”直面现实的“显在性”,也不同于郑小琼等打工诗的“伤痕”。他们平静、温和地表达着另一种美学景观,像夜里的清风明月,春天里的阳光,黎明时划出的一道亮色。
        我们看到,即使面对天津爆炸事件和中日“冰点”这样重大的国内国际问题,诗人也是“于无声处”地塑造平和、温厚的诗歌之手,抚平伤痕,眼睛向前,告诉未来,展示心中诗化的美景。这是东方古老的道德文明和处世哲学,因此,具有震撼的力量。如《兄弟,我要和你并肩一起》这首诗,写的是天津爆炸事件。诗人没有什么都写,而是抓住微信这个“微不足道”的内容。“你爸以后也是我爸/不能并肩,我微信回复多么苍白无力”,这种看似简单的对白,却蕴含着人间大义和大爱。在《五月,与东瀛一起思念》一诗中,诗人描写富士山时,希望日本多做“化雪”工作,承认过去,面向未来,因为“春风比积雪温暖”。这是多么美好的生命寄语和高洁的人生情感。
       诗人说:“生活是一种艺术。生命就如那燃烧的蜡烛,既有辉煌的一刻,终有灰飞烟灭的时候。它教人们清楚地认识到现实地、快乐地过好生命的每一天。人生在世,不怕事多,最怕多事。一个人是否快乐,不在乎他拥有多少,而是因为他计较得少。前人栽树,既为自己遮阴,更应留予后人乘凉。这种递相授受的劳动享受,是何等的幸福。”诗人在平庸生活的流向中,将这种理念融入创作,其作品始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唯美的景观,展现了高尚的精神情怀。——《中外名流》第15期人物·探索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