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品参加由中国书协和总政治部主办的全军第一、二、四、五、六、七届书法展览及全军第一、二届军营廉政文化优秀书画作品展等上百次展览。在军事博物馆举办过“赵勇书老子道德经展”。两次参加李铎师生展、参加过“空军八人书法展”“名人名家三十人书画展”“首届中美书画艺术国际交流邀请展”等联展。
出版专著《郭沫若书法初探》《中国古代兵法字帖》《赵勇书作艺术》《赵勇书作刻字选》《赵勇写真》等。书法作品及辞条被收录200余部书画集及辞典中。
与书法家赵勇交往,给人印象最深的是,他待人平和,为人低调,不事张扬,但细观其书作,却感觉他在书法艺术上造诣深厚,格调高雅,颇有谦谦君子之风。
赵勇,1951年10月生于吉林省公主岭市。1969年参军入伍,空军大校军衔。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协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如今年过花甲的他虽然早已经离开军营,但仍坚持以其艺术专长为军队建设发挥余热,而且他还身兼数职,如出任北京中韩书画家联谊会会长,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副秘书长、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及书艺委常委、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合总会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诸多社会职务。纵观赵勇走过的艺术之路及其作品特点,笔者认为,赵勇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取法高,路子正。赵勇从小天赋聪颖,自幼喜欢书画,青年时便展现出在艺术方面的天赋。他通过自学,达到了专业美术工作者的水平,他所画的主席像很是传神。后来他专事书法,痴迷郭沫若书体,除了收藏郭氏书作,并大量临写。参军入伍后,军队更是锻炼出他极强的工作能力和宽广的胸襟,同时,也让他在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书法艺术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也是因为他对郭沫若书法的喜爱,使得他在上世纪80年代初拜师于当时对研究郭沫若书法最有研究的书法大家李铎先生。在李铎先生的指导下,赵勇确立了正确的习书方向,他开始静下心来,下功夫临习古代书法名家之作,并从中汲取营养。通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并深入思考,赵勇终于形成自己的书艺风格和笔墨语言,也使他跻身于中国书坛当代名家之列。赵勇的恩师李铎早年曾如此称赞他:“勇君文笔清正,尤以政事见长。偶论书事,亦每出新意。观其习书数十年孜孜以求,真草篆隶,广为涉及。作品凝重老练,朴茂沉雄,用笔拙中见雅,畅达清新……”

赵勇隶书 自作学书有感诗12首
二是赵勇书艺全面,真草隶篆,诸体皆擅。无论是蝇头小字,还是鸿篇巨制的独字榜书,他都能驾轻就熟,挥洒自如。赵勇好学,博览群书,尤其喜爱文学艺术、历史哲学,并精通诗词格律,堪为全能型、知识型的书法家。其在书法创作上经常以自己撰写的诗词楹联来进行创作,便体现出他深厚的艺术修养和造诣。尽管赵勇能够书写各种书体,但他尤偏爱“汉简隶书”,对其研究用功最深,具有相当深厚的艺术造诣。在他的同一幅书法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他用不同的书体创作完成,有时还配有他撰写的诗句。
三是赵勇的书法既有传统,又有个人风格创新,能够达到雅俗共赏。赵勇认为,作为书法家,必须临写古人,继承传统,但也不能光处于临摹古人的阶段,必须在临古人后再从古人的书体中走出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赵勇说,为了能让今人更容易辨识他写的汉简隶书,他并不是完全承袭古人,而是对一些今人难以辨识的古字进行了一些创新,但同时又要符合汉简隶书中的书写特点。

赵勇隶书 自作抗战排律诗 198CM×98CM
无论其用笔,还是谋篇布局,赵勇的字都显示出一种气势和力度。无论是豪放的草书,还是不激不厉的行书、楷书,都能让人感受到他笔下有一种深深蕴含着的力量。观其创作,他有时行笔沉稳缓慢,如书写汉简楷书,线条浑厚凝重,而又悠然自得,将中锋、侧锋巧妙安排,张弛有度;有时他搦管染墨,在挥就一篇草书时,时缓时急,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江河奔流,急转之下,一气呵成。

赵勇隶书 自作廉政建设诗联13首 243CM×68CM
唐代书法家柳公权说:“心正则笔正。”作为当代军旅书法家,赵勇以为人民服务为创作之宗旨,多年来他坚持艺术为社会服务,多次积极参加中国文联组织的“送欢乐下基层”、中国书协组织的“书法进万家”和“书法下基层”等活动。近一二十年来,他每年年底都要带领书画小分队,深入基层部队,为战士和退伍老兵现场创作,累计有上千幅作品。此外,他还向希望工程、妇女基金会、残疾人基金会等捐赠了上千幅作品。2007年他被中国书协评为“书法进万家全国先进个人”。然而,在当下人心浮躁的社会中,赵勇却保持冷静,他没有急功近利,也不想方设法地谋求名利地位,但却甘愿为他人担当人梯,弘扬中国书法艺术。名利,对于一位书法家来说固然重要,但也许在赵勇的心中更愿意保持一份宁静和平和,使得他心无旁骛地徜徉于艺术的海洋。——《中外名流》第15期人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