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过年就是中国的文化密码 收藏
2017-01-27 10:28|南方都市报 |

    在广州打工的80后湘西青年石欣一路坐火车、大巴、公交,历经了近24个小时回到村里,沿着村道走着走着忽然发现,3岁的儿子已站在路口等着自己回来。那一刻,他觉得路上的累都值得了,在外打工的日子也不再辛苦。

    近日新华社记者一篇题为《3岁的等待与33岁的归途》的报道惹人关注,3岁儿子站在寒风中的那幅图片尤其让人泪奔。很少有人会认为这是记者编出来的一个煽情故事,因为随着春节的临近,类似故事就在每一个人身边真实地发生。而在这些故事里,汇聚着同一个强烈的声音:回家过年!

    回家的路有时候并不顺畅,甚至可能充满艰辛。每年的春运,返乡的摩托大军都蔚为壮观,近年铁路运力尽管得到了大幅提升,但在回家的路上,“一辆摩托、两箱行李、一件雨衣、半身泥泞”的场景依然如故。《南方日报》的报道说,按照以往经验,每年经过梅州的骑摩托返乡人员会超过10万辆次,但2017年春运开始后,仅1月20日一天,经过梅州境内的“摩托大军”就超过了5000辆次。

    不分昼夜千里骑行,其中的劳累和风险不言自明,究竟是什么原由、何种动力在驱使着骑手?如果有人拿着这样的问题去询问,得到的答复很可能只是一个微笑而已。很简单,回家过年,还需要理由?

    是的,在中国人的眼里,回家过年不需要任何原因,或者说回家过年本身既是原因也是结果。民俗学家解释回家过年现象时说这是对仪式感的一种追求,但史籍所载的春节仪式留存的已经很少;另有人称中国人之所以给一个普通的日子赋予非同寻常的意义,是因为需要放松和愉悦,但实际上每过完一个春节,都会有不少人感叹无聊和折腾。然而到了下一年,这个感叹者却依然还要回家过年,仿佛无聊和折腾都已经融为回家过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不需要理由不需要解释,尽管回家过年会付出成本,还不能保证一定收获愉悦,但是只要节点临近,即使顶风冒雪,中国人回家的步伐就会义无反顾。回家过年简直就是一个文化密码,域外观察者不妨从回家过年的集体大迁徙中尝试读懂中国。

   正由于回家过年于中国人的价值众所周知,不能回家过年者的身上就难免会有一点悲情色彩。媒体曾经梳理了经常不能回家过年的一些职业,计有军人、警察、医生、护士、记者、飞行员、空姐、铁路工作人员、公交车司机、邮政职工、保安……这样的罗列当然是不完整的,事实上几乎所有职业都需要过年坚守岗位者,而每一位坚守岗位者都会有他们的故事。不必拔高这些故事的意义,对任何一个敬业的普通劳动者来说,自己的劳动能够得到尊重就是最崇高的赞美。

   年在路上,年在心里,回家过年和不能回家过年的人们都应该得到同样的祝福。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