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亳州市以“四课四会”助力农村文化革新 收藏
2016-12-17 21:07|中国网 |

 中国网讯 近年来,亳州市以让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落地生根为主题,以实现文化小康为目标,以书香村居建设为统领,以“四课四会”为抓手,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教育,强化中国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强化法制宣传教育,不仅用活了宣传队伍,盘活了宣传文化阵地,重构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世界,而且加强了基层党的建设,融洽了党群关系,大大提高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促使农村文化面目一新。

一、以“四课四会”为抓手,村村建讲堂面对面宣讲

坚持每月一讲。在各级宣传文化部门的组织领导下,组建宣传文化干部、镇村党员、在职教师、身边好人、法律工作者等专职宣讲人员近2000人,退休老干部、老教师、读书带头人等志愿宣讲员近800人,形成群众宣讲团,在全市1260个村委会、90个居委会全面开展“四会四课”宣讲活动,做到全市1350个村居村村有讲堂,确保每村居每月宣讲1场,在全市643万人、168万个家庭中,保障每户每年至少听到1堂课或参加1次活动,使听到宣讲的家庭覆盖率不低于90%,常住人口听课及活动参与率不低于70%。

坚持上好4堂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学传统文化、群众应知应会法律法规、中国梦等形式政策为内核,每年市统一编印书香村居授课读本,对全市宣讲员统一培训后,按照“3+1”模式,以讲故事为主,上好“国学经典课、道德模范课、法律法规课”等3堂课,同时,上好“中心工作或形势政策课”,做到4课同步组织、同步宣讲。

坚持开好4个会。一是集中宣讲进村居故事会,把4堂课以故事会的形式,送给村居群众,根据群众接受能力,在讲故事的结尾,把有关条文简要介绍给群众,或把有关内容打印发放给群众。二是文艺演出会。把4堂课融入文艺演出节目中,以文艺等群众易于接受的形式,送给村居群众。三是学习交流会。发动群众,让群众讲好4堂课故事,讲听故事的体会,讲好自己的故事。四是先进典型推荐会。让群众推荐身边的听课典型、家风家训典型、身边好人典型、遵纪守法典型、科学致富典型等,互相启发学习。在坚持每月开好宣讲进村居故事会的基础上,4会可以交叉进行。

二、以“六进”活动为载体,建设美丽幸福村居

在持续开展“集中宣讲进村居”的基础上,认真组织“家风家训进村居”等“六进”工作。

“家风家训进村居”。重点搞好家风家训讨论及展示家风家训活动,有的以挂中堂形式,在厅堂悬挂家风家训,有的以挂牌匾的形式,在家庭悬挂家风家训牌匾。

“影音播映进村居”。依托县区电视台及村村通广播,重点搞好以4堂课为主要内容的录音录像播映活动,持续播放4堂课内容,每周播放不少于3次。

“书香文化墙进村居”。重点搞好体现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益文化墙制作,内容由书香办统一创作,也有群众自创,有的从中国文明网下载。

“经典文艺进村居”。重点搞好体现4堂课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创作,发动地方文艺小分队排练展演,以群众乐于接受的文艺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读书交流进村居”。重点引导各村居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组织一系列有特色有吸引力的全民阅读文化活动,有的地方组织书香大院、文化礼堂、家庭厅堂、百姓茶堂等文化活动,有的因地制宜组织评书(戏曲)兴趣小组、书画兴趣小组、留守儿童读书小组、妇女儿童读书互助小组等灵活的交流活动。

“读书典型进村居”。重点把村居读书带头人、新乡贤、“五老”人员等组织起来,向群众宣传4堂课学习情况,心得体会等,带动群众学习。

在开展以上活动的同时,全市每年投入约5亿元资金,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美丽乡村建设和“三线三边工程”,改进村居人居环境,使群众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三、加强“五个平台”建设,用活宣传服务阵地

建设书香亳州阅读平台。建设“我家亳州”手机阅读和政策服务APP、书香亳州网2个阅读平台,加大平台推广力度,提高用户知晓率、使用率,扩大影响力,让市内外群众都能登录平台参与活动,不仅可以免费读书听书,还可以网上办理群众生活生产问题。对接各村居微信群及QQ群等网上阅读平台,将其建成全民阅读平台和书香亳州工作平台。积极组织网上主题活动,以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面向全社会,开展网上征文比赛、宣讲员比赛、文艺节目创作大赛、美丽乡村MV大赛等,并对获奖优秀作品等进行网上展示。

建设“互联网+书香村居”志愿宣讲服务平台。把“互联网+书香村居”志愿宣讲作为书香村居“四会四课”宣讲的有效补充。在各有关单位推荐上报基础上,组建志愿宣讲员队伍,通过书香亳州网“互联网+书香村居志愿宣讲服务”活动专栏或志愿宣讲员微信群,实现志愿宣讲员预约、效果评价等功能。同时,由市书香办牵头、市广播电视台承办,以“聆听经典故事 建设书香亳州”为主题,举办亳州市“互联网+书香村居志愿宣讲服务”示范宣讲,在全市各县区轮流开展。

建好文化阵地平台。积极建设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农村文化乐园,做到文化场馆和农家书屋开放常态化、活动常态化。鼓励镇村利用闲置场地建设文化大院、村居图书阅读点和文体活动点,积极组织读书交流组织、文艺活动组织、体育活动组织、民间公益组织等参与到文化阵地建设和活动中来。

建设新乡贤评选示范平台。在全市范围组织开展亳州市新乡贤评选示范活动,经推荐、考核、评选、公示等环节,评选一批新乡贤,建设乡贤宣传栏和资料库,大力宣传乡贤先进事迹,大力弘扬新乡贤爱国爱乡、崇德向善、扶贫济困、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引领乡贤文化发展,培育文明乡风。

建设书香村居工作考核平台。成立书香村居建设督查组,对每县区以随机抽查的方式,每季度进行1次书香村居建设工作检查,并下发检查通报。根据对县区、乡镇、村居等三级考核情况,确定市对县区考核测评成绩。

四、完善三项机制,保障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的长期性

一是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市成立以强化宣传文化工作为重点的书香亳州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书记、市长亲自抓,市委副书记任组长,市委宣传部、组织部等部门负责人任副组长具体抓,在市委宣传部成立书香办公室,加强顶层设计,加强宏观调度和微观指导,召开季度工作总结推进会议和现场交流会议,落实各项工作任务。每年市财政出资100万元,各县区出资100万元,合计500多万元,专项用于书香村居建设,做到专人专事专责专费,确保活动长期有效开展。

二是建立考核奖惩机制。把书香村居建设纳入市中心工作,纳入市对县区年终考评,县区纳入对镇村年终考评内容,出台《亳州市书香村居建设考核办法》、《亳州市书香村居建设标准》,做到工作有方向,创建有标准,层层压实责任,层层传递压力,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是建立督查约谈机制。市成立2个书香村居建设督查组,分季度督查县区乡镇任务落实情况,每季度下发督查通报,并要求各县区委约谈全市排名倒数的乡镇党委书记,同时要求督查组加强对落后乡镇整改情况的督查,对整改进度缓慢的乡镇负责人,采取组织处理措施。

五、放大宣讲效应,提升工作效果

通过持续开展书香村居建设,进一步加强了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和基层党的建设,提升了群众文化素养和文明素质,提升了群众幸福生活指数。

基层宣传文化掌控力大大增强。原来一些地方把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看成是宣传部门的事,现在变为各级党委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各有关部门积极配合抓的生动局面。宣传部门也加强了对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队伍的掌控,由一年不开一次宣委会,变成每月一会一调度,各县区、各乡镇都建立起宣传文化队伍的QQ群和微信群,大家在会上比工作,在群内晒工作,密切了宣传文化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密切了群众与宣传文化队伍的互动。

基层宣传文化阵地得到加强。为搞好宣讲,全市全力建设广播网络,全面达到了村村通广播,配齐了村村通广播播放队伍。镇村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全天开放,盘活了文化资源。一大批宣传文化栏、文化墙、文化大院、文化广场建成使用,农村文艺小分队、文体活动队成倍增加,一批新乡贤、文化带头人活跃城乡,传播新风。

重构了基层群众精神文化世界。党的方针政策难进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苍白、人居环境差等一直是乡村的痼疾,书香村居建设把传统优秀文化、身边道德模范事迹、群众需要的法律知识、党的方针大计,直接送到村头,融进百姓心头,解了群众心灵之渴,群众热情地拉着宣讲干部问长问短,干部当面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干群形成连心桥,鱼水相融,各项中心工作顺利推进。今年秸秆禁烧时,全市群众全面支持,无故意点火行为。文化活动增加了,群众的脑袋富裕了,群众的情绪疏解了,群众的正能量扩大了,群众的幸福感随之增强,民风随之改变,全市110人荣登中国好人榜,占全省的十分之一。

加强了基层党的建设。“四课四会”宣讲,凝聚了党的共识,促进了农村全面发展,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对基层工作的关注度,一批涣散的基层党组织得到加强,干部队伍敢于直面群众了,干部的威信增强了,干群关系融洽了,党的威信不断提高。全市干部工作满意度测评,连续5年达98%以上。群众高兴地说,党的声音、党的关怀又回来了,党的干部又回来了!坚定党的理想信念、坚持不懈走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跟党走,成为时代最强音。

书香村居建设在亳州如火如荼地开展,也形成了系列效应。点火效应,点燃了基层干部及宣传文化工作服务群众之火,点燃了农村改革创新之火。填空效应,补上了宣传文化有效服务基层的空白,也填补了基层群众心灵空虚的空白。抱团效应,有效地把各方面的宣传力量聚合起来,形成了加快基层发展的合力,把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法规知识、党的方针政策等抱团宣讲,有效地培育了基层群众的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跨栏效应,在基层群众从解决温饱向中等收入迈进的过程中,让群众思想文化直接跨越封闭落后的思想鸿沟,形成了向善向上的精神状态和文明健康的现代化思想理念。 (潘书培 通讯员 韩劲夫 王瑞)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中国乡土诗人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中国访谈网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