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联盟网

《中外名流》人物·探索:凸凹:筑造纸上乡愁博物馆的文坛圣手 收藏
2016-12-13 10:54|《中外名流》杂志 |

  凸凹    本名史长义,1963年生,北京房山人。中国作家协会、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北京文联、北京作家协会、北京评论家协会理事,北京作协签约作家、《散文选刊》散文排行榜评审专家、房山区政协委员,房山区文联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慢慢呻吟》《大猫》《玉碎》《玄武》《欢喜佛》等;散文集《以经典的名义》《故乡永在》《风声在耳》《书性与人性》等;中、短篇小说集、报告文学集和评论集多部,另有《石板宅日思录》《石板宅日思录续录》和《石板宅日思录三录》,并发表有中篇小说《禀性》《字戒》和短篇小说《断指》《淘金》等近百篇,出版和发表作品700余万字,被北京市委列入“首都文艺人才百人工程”,被评论界誉为继浩然、刘绍棠、刘恒之后,北京农村题材创作的代表性作家。

 

        人生旅程中,你若有一位作家朋友,且喜欢读他的作品,真是一件惬意的事儿;随着斗转星移,时序更迭,你发现他始终走在文学的路上且越写越好,而经多年的岁月磨砺,已然名副其实成为著名作家的他,仍真诚地视你为友为师,那无疑是一件快乐的事了。

        于我,凸凹即是。

        那天,接到报社“人物”版的美女责编丽敏的电话,约稿。我满口答应好好好。我知道,日报的“人物”版是品牌版,一般的人物和写得一般的稿子,是很难登这块“殿堂”的。现在编辑约稿,“人物”肯定是通过了选题的,我当然乐意接活儿。我问要采写谁?丽敏说,你写篇凸凹。见我犹豫,她加了一句:“那么熟悉,你都不用采访啊。”我开玩笑说:“太熟了,下不了手!”哈哈哈,听筒那边传来丽敏的笑声。

 

上篇    长义凸凹

        知道凸凹的人,不一定知道长义;知道长义的人,不一定知道凸凹。其实,简单说,著名作家凸凹真名史长义,史长义就是凸凹。

        真够绕嘴的。但还真得从这俩名字说起。

        还是上世纪90年代初吧,我从记者转岗为编辑,编发他的文稿署名都是史长义,因为他那时在房山政协做文史方面的工作,写的多是此类文章。想来,那时的长义就对文学怀着敬畏之心,虽写的内容囿于“县志”,但字里行间那种真实的生活细节,那种清新鲜活的乡野气息,那种率真恣肆的口吻,深深吸引了我。后来他何时开始用“凸凹”的笔名发表文章我并未在意,只是觉得他越写越好,而且越写越多,凸凹的名字散见于各个报刊,有点“天女散花”的感觉。文坛上有两个“凹”了,一个是贾平凹,另一个是凸凹。他至今也没说清楚笔名凸凹蕴意的深奥,回忆起20多年前的时光,他曾在一篇自述中写道:20年前的一个晚上,在吱吱响的日光灯下枯坐,脑子里突然冒出了“媒婆”这个字眼儿,自己便感到很诧异,因为此时的我,已经有了很优雅的生活,所处的语境是与如此俚俗的字眼不相干的,便想把它们驱赶出去。但是,愈是驱赶,愈是呈现,弄得你心情烦躁。便只好抻过几张白纸,在纸面上把这两个字写下来。奇怪地,一旦落笔,相关的字词就接踵而来,直至写得筋疲力尽。掷笔回眸,竟是一篇很完整的关于媒婆的文章,且有不可遮掩的“意义”透出纸背。便不敢再儿戏了,定了一个《中国媒婆》的名字,恭恭敬敬地抄在稿纸上,寄给一家叫《散文》的杂志。一月有余,竟被登在重要的位置上。不久,竟又被著名的选家、全国的选本(选刊)接连地选载与收录。21世纪的开元之年,居然被一本叫《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经典》的书树为“经典”了。

凸凹与李敬泽

        那一年,用凸凹的笔名发表了散文“经典”的他,年仅25岁。凸凹说:文字真的是一种性灵,而不是工具,它默默地独处着,等待着“意义”。文字的等待与作者的等待是相向而行的寻找,一经“路遇”,就结伴而行了,共同地完成了“意义”的过程。路遇,因为不是预先的邀约,便具有宿命色彩,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作者本人也是难以预料的。

        一经“路遇”,他不改初衷,筚路蓝缕,玉汝于成,文字与心灵结伴而行。20多年后的今天,他交出了缀满一串串文学果实的答卷:迄今已发表和出版散文集8部,长篇小说8部,作品逾550万字,获省级以上文学奖30余项,近60篇作品被收入各种文学年鉴、选本和大中学教材。长篇小说《大猫》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长篇小说提名奖,散文《感觉汪曾祺》获第二届汪曾祺文学奖金奖,《天赐厚福》获第二届“四小名旦”全国青年文学奖特别奖,《呃,有一个女孩》获第三届全国青年文学奖,《布鞋》获《中国作家》优秀散文奖,短篇小说《飞蝗》获国务院救灾委员会征文一等奖,文学评论《二十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获文艺评论优秀奖。继长篇小说《慢慢呻吟》《玉碎》大获好评后,他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压轴之作《玄武》,被赞誉为新世纪乡土文学的“史诗性作品”, 在北京市国庆60周年文艺作品评选中摘取了唯一一个长篇小说一等奖。文学创新上,他与彭程、祝勇一起,开创了“新书话”散文体,散文集《以经典的名义》荣获第四届冰心散文奖。

        以上“溢美”之词,是凸凹从未主动提及的,皆因北大中文系有一位专门研究他文学创作之路的博士生,在博士论文中才把他的奖项归拢成堆儿。我作为凸凹文学作品的编辑之一,当然知道博士的论文里还落了不少奖项,比如这篇《爱在爱中》。这是为庆祝建党90周年,报社举办的一次征文活动。凸凹的这篇文章写他大山里再普通不过的农民父亲,含辛茹苦把儿子培养成了国家干部,身患癌症后儿子想用公车送他去医院,老父亲愤怒了,说,你敢!住进医院后,对不时有人来病房探望,他对儿子说,你能不能不叫他们来,我只是你一个人的父亲,于旁人无恩。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送他火葬的那天,我没有哭,因为内心盈满。”读完稿子,我已泪流满面。评委会上,9名评委一致把征文头奖的殊荣,投给了凸凹。前不久,我受邀主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学读本”丛书中的散文卷,《爱在爱中》当然入选。编委会上,我提出用“爱在爱中”做散文卷的书名,编委们又一致通过。

凸凹与舒婷

        20多年的艰辛创作之路,他从青春步入中年。从大山里走出的凸凹,有着山一样的沉稳。他认为,写作活动少功名、功利的成分,多是为了表达内心所思所得,娓娓地道出对身外世界的看法。外界的评价并不重要,快意于文字本身。这一点,他崇尚孙犁、汪曾祺等前辈作家。他说:“因了这个原因,我的写作主观色彩很强,不太愿意作纯客观的叙事,也耻于渲染式的抒情,与流行文字远些。所以,写了这么多年,门前依旧冷清。我常劝慰自己,香火繁盛的庙宇,多是小徒在弄机巧;寂寥深山中,才有彻悟人拈花而笑的静虚守护。这种守护,才真正属于精神。甘于寂寞,不做欺世文章、不说欺人之语,是真正的‘门徒’应该具有的最起码的品格。”他追求文字的“复合”品质,学识、思想和体验,不露声色、自然而然地融会在一起。他说,只有学识,流于卖弄;只有思想,失于枯槁;只有体验,败于单薄。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就丰厚了——前人的经验,主观的思辨,生命的阅历——知性、感性和理性均在,这样的境地才是妙的。其实,天地间的大美,就在于此“三性”的融合与消长,使不同的生命个体都能感受到所能感受到的部分。文章若此,适应了自然的律动,生机就盎然了,对人心的作用——换言之,与心灵遭遇的机会就多了。

       正是这种意识,这种自觉,这种“心灵遭遇”,凸凹最重要的散文集《故乡永在》终于在2012年修成正果,这是他主观能动地书写“大地道德”的代表作,出版后引起社会上的热烈反响,评论界普遍认为,这部厚重的散文集在乡土散文写作上,立足“大地道德”这一人类主题,努力与世界接轨,并接续鲁迅先生的传统,戮力呈现大地道德的中国经验,把中国的民族风物、民间经验做了淋漓尽致的书写,阐述出宏富深刻的乡村伦理和土地哲学,在纸上“建立了一座乡愁博物馆”,因此使他与苇岸一道,成为中国大地散文写作的代表人物。

与罗马尼亚汉学家鲁博安

        “那时的故乡,虽然贫瘠,但遍地是野草、荆棘和山树,侍炊和取暖,内心是从容的,因为老天给预备着无量数的柴薪,无须急……‘猫冬’,是山里的说法,意即像猫一样窝在炕上……春种,夏锄,秋收,三季忙得都坐不稳屁股,到了冬季就彻底歇了。因为这符合四时节律、大地道德,就享受得理直气壮。所以猫冬,是一种生命哲学。”——这是开篇《亲情盈满》。

        因我过于喜爱这部散文集了,一些篇章过目不忘。比如,《生命同谋》写父亲终于打到狡猾狐狸但又放掉了狐狸,对此,匍匐在土地上时作者不懂,但现在懂了:“因为他完全有能力战胜对手,但是在人与狐狸那个不对等的关系中,他尊重了狐狸的求生意志。在放生的同时,父亲也成就了他猎人的尊严。人性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人类能够超越功利与得失,懂得悲悯、敬重与宽容。也就是说,人性温柔。这一点,再狡猾的狐狸也是想不到的,它注定是败了。但是,在尊重父亲的同时,也要给这只向死而生的狐狸送上真诚的敬意,因为它是生命尊严的同谋。”

        再看《人行羊迹》。凸凹的祖父是1938年前入党的老党员,为革命做过贡献,属于可享受待遇的老革命。可他却放弃武装部长的公职,回村里当了一个羊倌。理由是,他尽跟羊打交道了,跟羊有说有笑,跟人谈不来。“跟人谈不来”这话是怎样的富有意味?他还说,“你们不要认为放羊就委屈了人,与其说是人放羊,不如说羊放人,是羊让人懂得了许多天地间的道理。”祖父是没读过书的。站在他的灵前,“我想,有文化的,不一定有智慧,有智慧的,不一定有喜乐。祖父的智慧与喜乐,得益于他终生与羊为伴,在大自然里行走。大自然虽然是一部天书,堂奥深广宏富,但它不刁难人,字里行间说的都是深入浅出的道理。只要人用心了,终有所得。如果说祖父像个哲人,那么,他的哲学主题就是四个字:人行羊迹。 所以,在动物里,我最敬重的,是羊。”

        我读《故乡永在》里的不同篇章,时常生发出阅读美国作家梭罗《瓦尔登湖》曾经的审美愉悦。我认为,《故乡永在》是中国具有全新品质的大地美文,是作家凸凹攀登上的一座山峰。为我佐证的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散文集出版3年来,其中的66篇文章,全部被《新华文摘》《散文选刊》《名作欣赏》《中华活页文选》《读者》和《今文观止》《世界美文观止》《20世纪中国散文经典》等权威选刊、选本选载;还有多篇被选入了大中学校的语文阅读教材或语文考试试卷。

        我忍不住“质问”凸凹:“你的故乡,怎么写进我的心里来了?”

与何建明

下篇    凸凹长义

        这些年,作家凸凹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且他的创作在海内外具有广泛的影响。他不仅在国内各大报刊上经常发表作品,还在美国的《世界日报》、台湾的《联合报》、香港的《大公报》和上海的《新民晚报》、天津的《今晚报》、广州的《羊城晚报》、北京的《中华读书报》《中国艺术报》开有专栏,作品被翻译成英、法、德、日和罗马尼亚等多国文字。几年前,我们一行到山东威海一所中学与师生们见面时,他得到的掌声长而热烈。

        然而一回到房山,凸凹便还原回区文联主席,称呼也变回了长义、史长义。好像作家凸凹是一件外套,回家了便自然更衣。无论他的领导还是下属,一口一个长义长义地叫着,那叫亲切,生怕被外人抢了去。细想,能理解。当年柳青写《创业史》、王汶石写《风雪之夜》,甚至赵树理、浩然,他们深入农村、扎根基层,都属“挂职”,比如浩然老师挂职的是河北三河段甲岭镇的镇长。而凸凹不是挂职,他生于斯长于斯,从当农业技术员开始,到成为一个乡的副乡长,再到区文联主席的官职,他都是实职。就是说,他在笔耕不辍不断奉献出好作品的同时,肩上还担负着实际工作的另一副重担。

        放下凸凹,且说长义。

        他的故乡在距县城尚有百余公里的大山里——佛子庄乡石板房村,即他书中常提到的“石板宅”。童年、少年与青春岁月,这段时光是每个人的身心成长时期,同时也是情感胚胎渐次催熟的心灵季节。贫穷甚至吃不饱饭的故乡的乳汁奶大了他的文学心灵:大地的道德,故土的哲理。《故乡永在》出版后引起的余波是,很多人向往“石板宅”这样的故乡,想看看他睡过的土炕。去年春天,一位作家朋友在京城办完事,便与凸凹联系欲见一面,电话中他问道:“老兄想看什么?”朋友说:“你的故乡石板村。”他多少感到意外,“那里并不好看。”

        但他还是抽身陪朋友前往。

        那位作家写道,石板房小村诚如凸凹所言并不好看,二三十户人家像装粘豆包一样挤在稍显开阔的半山坡上,黄土墙、黑石片“瓦”,河卵石垒成的围墙或木夹障的小院。他带领着我们去看简陋的吃水井、因石而成的土地庙,以及他的亲情印记:奶奶的手把磨,叔叔弃搁在窗台的旧胶鞋,二弟家的废弃灶房,而且土墙上还鲜艳着彩绘的喜字。

        凸凹的描写是:晚上,母亲问我:“你到哪儿睡呢?娘就这一条土炕。”我说:“除了娘的土炕,我哪儿都不去。”躺在土炕上,感到这土炕就是久违了的母亲的胸怀。母亲就是在这土炕上生的我,揭开席子,肯定还能闻到老炕土上胎衣的味道。而今,母亲的儿子大了,自己也老了,却依然睡着这条土炕。土炕是故乡永恒的岁月、不变的情结吗?这一夜,母亲睡不着,她的儿子也睡不着。母亲很想对儿子说些什么,儿子也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却都不知道从何说起,只能清晰地听到对方的呼吸。其实,岁月已使母子很隔膜了,却仍爱着,像呼吸,虽然有时感觉不到,却须臾不曾停止。

        怎么又是凸凹了?还是回到长义上来吧。

        他回忆说,读初中时,要到八里之外的九道河中学就学,每天都要早起晚归,步行16里山路。那时没有住宿条件,中午要带饭。干粮多为红薯、南瓜、野菜和玉米粥。玉米粥稀可鉴人,只得用塑料网兜儿兜着,小心地在路上走。午饭后就在大桥底下午睡,下午接着上课。因为如此,对学习和阅读有“仇恨般的感情”,益发刻苦。初中毕业后,以全县第二名的成绩考取了房山重点高中——良乡中学,从此,开始了寄宿生活。

        长义对自己考上的大学并不理想从不隐晦,他说,我没上过正经大学,只是考上了一所农业大学的分校,学的是蔬菜专业。这个专业我不喜欢,但为了解决户口问题,还是要上。因为不喜欢,就把主要精力放在看文学的书上,当然一切都是偷偷地进行。但还是被发现了。记得我在课桌下看《红与黑》,被老师发现了,他不仅没收了书,还告到教务处,说我不仅不好好学习,还情调低下。校方让我写检查,我几乎用了一个通宵,写了一篇一万余字的检查,还冠了题目,叫《我的自白:既当农学家,也当文学家》。不过,我比较正式的文学探索确实是在这所农业学校就读期间开始的。农业蔬菜学让我记住一个理儿:你糊弄庄稼,庄稼就糊弄你。毕业分配时,我没有任何想法,但是我想,我工作的地方一定要有两个条件,一是有书店,二是有邮局,有书店我可以买书,有邮局我可以投稿。幸运地,我被分配到了良乡——房山最大的城镇,书店居然有两家,邮局竟然有四所,喜极而泣。

与张守仁、崔道怡、王开林在鄱阳

        长义在发奋读书写作的旺季,迎来了他人生第一个挺重的官职——一乡之长。他把这一转折看作是回报乡亲们的机遇,于是务实苦干,争取多方支持,为乡里修通了一条公路,建起了学校的新校舍。担任区文联主席后,他更感到肩膀上压了重担。他有着一腔赤子情怀,一定要让家乡的文化打个“翻身仗”。他创造性地提出,文联工作既要“顶天立地”(精品创作),又要“铺天盖地”(群众文艺)。在这个理念指导下,他走遍各个乡镇,一个一个地组建起乡镇文联,建构区、乡镇、社区三级文联组织立体覆盖的新格局。新华社《每日电讯》在推出的报道中,称此为“文化大潮中的房山现象”。 他还连续多年牵头举办房山图书节;发动文艺家走进企业、农村和社区,组织名人名家书法作品进校园、相声小品下基层、村民合唱大联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助推阎村镇争得北京市首个“书法艺术镇”的名号;连续多年策划指导佛子庄“二月二酬龙节”,把房山民俗文化品牌推向京城乃至全国;他广请专家成功实施了“房山文化学”研究工程,为房山众多镇乡编写了20多部地域文化丛书,编纂系列专集6部,总字数达2000万字;他拿出大量时间传帮带,鼓励房山的本土作者多出作品,并多方筹措资金,连续出版“燕都文丛”总计32部,推出“房山作家群”,集中展示房山文学创作的最新成果。2011年,他被市委宣传部、市文联等单位授予北京市德艺双馨中青年文艺工作者称号。2013年6月,他作为北京市唯一人选被国家人社部、中国文联授予“全国文联系统先进个人”荣誉称号,这是中国文联成立以来第一次覆盖全系统的国家级表彰。

        好个长义,好个史主席!

        表彰大会一散,我觉得还是叫他凸凹更顺口,也更熟络、亲近。

        我写凸凹长义,还有一层深意,那就是他的为人:重情、重义,工作、生活磊落得让人敬重。

        前些日朋友约我去周口店,我给他发了短信。凸凹回复:“我要去中国文联办事,早定好的。我决定明早6点多就出发去文联,争取9点多往回赶陪您。”我在《北京日报》农村部当记者时,曾多年负责联系房山区,培养过不少给报社写稿的通讯员,凸凹本不在此列,但他一直自谦也是我的学生。近年来他的名气远远超过老师多少倍了,仍老师老师的叫着。我建议他改称兄不行吗?“不行,您是我的恩师!”他还来劲了。

        其实,在房山我的学生中还真有几位是我一直惦记的。我去房山时,凸凹都会一一打电话把他们招来一起吃顿饭、见见面。其中一位很有才华,已是大企业家,确很忙。他过来晚了,凸凹批头盖脸一顿批评,弄得那位董事长连连认错儿,我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了。

        我想起房山的一位老作家,他加入北京作协比我和凸凹都早,是我们的前辈。晚年退休后坚持写作,却很难发表。我很理解这种郁闷,当看到他写家乡的拒马河一文后,我觉得有基础,就打电话找凸凹商量,让他帮助润色修改,争取见报。不知凸凹是怎么和老作家磨合的,后来寄我的稿子,仍是老作家的口吻,文笔、风格也没有大的改变,但文章却好看了很多,于是顺利发出见报了。后来老作家患病离世后,他的家人告诉我,那张报纸陪父亲度过了最后的时光,他走得很欣慰。

        类似的助人、助文,在凸凹是常事。

        有人说“文人相轻”,凸凹身上全然没有半点影子,他对前辈、同辈甚至晚辈写作者都充满敬意。他对朋友的真诚相待,鼎力相助却并不期回报,赢得了朋友圈几乎一致的口碑。作家徐迅和他都是处在上升期的散文创作的高手,可谓熠熠生辉两颗星,他俩也都是《北京日报》副刊的骨干作者,作品经常轮流占据着作品版的头条,看似难免有点“较劲儿”。而我知道,他们是相携共进的“铁磁”好友。凸凹在为徐迅新书出版写的序言里充满激情地说:“读后,有大震惊!他写作的姿态的确很低,无非是写跟他生活有关的一些凡常物事。但是,平静之下,却涌动着万顷波澜,内敛之间,却摇曳着万道华彩——质直的文字之中,无感慨处却处处是感慨,无意义处却处处呈现出意义,幽微与丰富,一如生活本身。”

        生活本身美好而大有意义。眼下,无论是长义凸凹,还是凸凹长义,都处在事业的上升期和文学创作的旺年。按照他所学的农业技术专业的说法,当前正是他的“盛果期”。相信拥有故乡、拥有情怀、拥有朋友的凸凹,一定能够在自己认定的文学大道上阔步向前,义无反顾。

        而文学,已经、而且还将进一步使他幸福盈满。      完稿于2016年新年之夜——《中外名流》人物·探索

 

------分隔线----------------------------
友情连接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合作单位
中国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网
扬希雪官方网
红色文化网
中国产业网
苑建国官方网站
中国榜书研究会
中国经济文化传媒网
新华财经网
新闻访谈
中国经济报刊协会网
东方融媒
红网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组织机构
联盟成员
法律声明
联系我们
相关操作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高级搜索
网站地图
TAG标签
RSS订阅